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能否开展、能否深入、能否解决的关键。

经过实践,我简单归纳了以下几种策略来对孩子进行回应:

1、随机追问策略

有时幼儿的回答不是让人意料不到,就是表述不清,有的甚至偏离话题。这是教师往往会非常紧张,不知如何拉回话题,有的只能武断地打断幼儿的回答。其实,面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师只要做到一点:紧扣教育目标、随机追问话题。

追问幼儿理解不清或不准确的话题。如一次我在纸上写出了“3、6、8”三个数字问孩子“怎样改掉一个数字可以使他们编出4道题”,一个孩子脱口而出: “用橡皮擦。”我当时并没有马上否定他的回答,而是继续追问:“那好,谁能告诉我改擦那个数字,又改成几呢?”就这样既帮助孩子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又继续了原定的教育目标。

追问幼儿从众性的问题,如谈到过年可以干什么,一个孩子说:“我过年时去香港旅游。”其他幼儿的思维受到影响,都回答出去玩的事情。此时老师可以追问:“除了利用长长的假期出去玩,在家里还可以干什么?”孩子们的思维就又立刻换了方向。

追问幼儿偏离主题的话题。如幼儿在描述“大风吹树叶”时说:“小树叶会飞到屋顶上;飞到地上;我在爸爸的车玻璃上看到过小树叶,大风有时还会把垃圾吹起来”假如此时继续说下去就会使话题越来越偏离原来的目标。此时不如就打住幼儿的话,并进一步追问:“那你们看到的这些小树叶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既保护了说话者的积极性又引导谈话朝向原来的目标。

孩子出现以上的思维特点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针对这些特点对幼儿思维带来的影响,通过追问的方法帮助幼儿树立思路、归纳想法、大胆想象。

2、观察等待策略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认真的倾听者,有时还要观察他们的神情、用词甚至手势。当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发生争执或者遇到困难时,如果老师立刻参与其中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相反还可能让孩子丧失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暂时的不回应就给了孩子更大的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回应,不代表不关注,老师在观察等待后,可以给孩子进行提升或对自己原有的预设进行调整。

3、适宜唤醒策略

在艺术活动中,注重孩子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固然重要,但让儿童掌握“关键经验”或“基本技能”也是必要的。儿童只有拥有了最基本的技能技巧,才有可能自由创造和表现。如果儿童没有相关知识经验,自由表现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有的会不知所措,自信心受挫;有的会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活泼好动的则会过分兴奋。如果教师能适时地提供适当的唤醒,让孩子掌握必要的关键经验,就可能使他们在宽松逾越的环境中充满自信地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4、有效评价策略

适当、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培养幼儿反思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眼神;评价的内容也有多种,可以是肯定、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示。

有效评价的前提是老师对孩子行为的正确概括。如老师请孩子自编一道答案等于1的式题,当孩子能说出5-4,1-0时我的回应是“嗯,非常好。你和别人说的都不一样。”这样的评价不但含有肯定的意思,也同时提示后面回答的孩子要避免重复。当妮妮举手说:“有了,老师100-99=1时”我立刻回应说:“你真棒,老师没有教过的题你也会算呀?”这么一说,果然不少孩子开始扩散开思维:“老师96-95=11000-999=1……”然后孩子们很快就得出了规律:一个数减去比他小1的数答案必等于一。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越来越高直到自己总结出规律正是由于老师有效的评价起到了作用。如果老师的评价只是一味地说你真聪明,却不告诉孩子他聪明在哪里,那只会使这句评价越来越成为一句空话。

5、顺应推动策略

课改中提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就是要求教师能顺应幼儿的意愿和活动的兴趣,不把成人的意愿、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幼儿的头上,凡是能让孩子想的,让孩子想;能让孩子做的,让孩子做;然后顺其自然促其水到渠成。

在运动:“小小送货员”活动中,当看到郭慕旸和金逸伦2人用一块桌布搬运了7、8样货物时,我马上请他们示范想借此引出下一步合作搬运的要求。没想到他们刚把货物搬上桌布,哲哲说:“我一个人就可以了。”这时,我忽然想到如果就让孩子按照老师的步骤做下去是否剥夺了他们尝试的机会。于是我说:“好,那你就来试试吧。”听老师这么一说,哲哲不好意思地说:“我不行,让薛帆试试吧。”班里个子最大的薛帆上前一试,果然拿不起,并告诉大家拿去几样才行。这时我说:“现在我们来看看郭慕旸和伦伦能不能搬起来好吗?”当看到2个小朋友轻松地合作搬运了一大堆货物时,孩子们心服口服了,在后面的活动中纷纷动脑筋与同伴合作。

另外,运用以上这些回应策略时,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的要点贯穿其中,那就是要了解本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回应真正做到切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