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是全球最常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如果婴儿期患上听力障碍,会给孩子的语言学习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父母要树立关注儿童听力健康的意识,特别重视以下三个关键期。

1、母亲孕前及孕期的保健。妈妈们需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宝宝的听力。一般而言,引起听力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一方面是遗传因素,准备怀孕的妈妈们,建议进行孕前检查,特别是有耳聋或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曾生育过耳聋患儿的夫妇,尽可能在孕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以预防或减少耳聋患儿的出生。

另一方面是孕期的环境因素,如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包括风疹、巨细胞病毒或带状疱疹等)、孕期耳毒性药物的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危孕妇(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因此,加强体质锻炼和孕期的营养、减少感染,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进行孕妇及胎儿监测,可有效预防宝宝出现听力损失。

2、新生儿期的保健。新生儿出生时如果合并严重窒息、严重黄疸、重度羊水污染等可导致听力损失。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引起听力损失的比例也会高于足月新生儿。另外,新生儿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也可能损害听力。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慎重使用耳毒性药物,是预防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重要措施。如果新生儿期出现了听力问题,可以通过听力筛查来早期发现。所以宝宝出生后3天左右均应该接受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问题。

3、儿童期的保健。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感染性疾病(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耳毒性药物、头部外伤、噪声及中耳炎等是导致听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的遗传性听力损失如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也会因感冒发热或头部碰撞等在儿童期出现听力损失。因此,0~6岁的儿童每年应进行一次听力筛查。如果新生儿期有窒息、黄疸及病毒感染等病史,3岁以前每年至少应进行1~2次听力随访,以便及早发现听力损失。如果发现孩子有拍打或抓耳部的动作,有耳痒、耳胀等症状,对声音反应迟钝或有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最好尽快到耳科或听力中心检查听力。

如果已经发现宝宝有听力损失,应该听从耳科医师或者听力师的建议,尽快给予听力干预和康复,以求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听觉和言语发育能力。

早期发现孩子听力异常

小儿的听力发育与语言发育密不可分,听力是否正常,语言发育测试就是一块“晴雨表”。父母可以通过日常与孩子的接触,观察孩子是否有听力问题。

刚出生的婴儿可以听到较大的声音。

3~6个月就能辨别声音方向。

6个月左右能听到较小的声音。

6~7个月能发出“爸、妈”的声音。

8~9个月能发出“爸爸、妈妈”的声音。

1岁能模仿学语。

2岁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3~4岁能讲短小的童话故事。

如果发现孩子对声音无反应或反应迟钝,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