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断裂现象”是儿童期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起因于幼儿期家长教养方式不当。这是值得社会重视的幼儿保使的现实问题。所谓“心理断裂现象”是指有些孩子在幼儿时期,因为父母亲(包括其他养育者)不重视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学习兴趣等做好早期教育,致使他们进入学校后出现多种心理、社会不适应表现。其中以学习困难,恐学、逃学、多动、缺乏自制自控能力,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等现象较为多见。严重时可以诱发精神障碍。

一位在小学一年级读书的8岁男孩,名叫小金,被父母亲送到心理咨询门诊要求看“多动症”。父母亲说他在学校里成绩低下,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更有甚者,有时竟然擅自跑出教室,不告而别,返回家中。有时又突然高声唱歌,使全班哗然。老师多次向父母亲告状。医生检查后,未见任何“多动症”症状。小金圆脸稍胖,天真活泼,好奇心较强,非常可爱。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亲是双职工,早出晚归,工作、家务较忙,平时把他交给外婆领养,未进幼儿园。家里人对他非常宠爱、放任,很少管教。他入校前自由散慢惯了,入校后遇到学校和老师的严格管教,两者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心理上不能适应,这是产生“心理断裂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娇宠。在学龄前一味放任、迁就和给予满足,过分注重生活照顾,营养投资,吃好穿好,忽视对入学后必须具备的守纪律、爱集体、专心学习、心理稳定、自制自控等基本心理能力的培育。这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学习不足,无法充当小学生这个新的社会角色的必然结果。

“心理断裂现象”必须及早预防,其防治措施是:

一、在孩子的幼儿期,父母亲就应该重视和帮助他们作好学龄前期生活习惯、学生行为规范和适应学校生活的准备工作。不能一味迁就,放纵不管。注意寓教于玩。玩中教学,尤其要重视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教育和引导。

二、 了解“心理断裂现象”的原因、表现和预防方法,尤其重视孩子5-7岁入学前后的心理、社会适应和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注意幼儿个性的自由发挥,又要重视正确引导,因人施教,按不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预防为主。

三、发现孩子有这种症状后不必惊慌,更不要采取打骂威吓等管教方式。因为这种“矫枉过正”的过激方法,反而会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恐学、逃学心理。应当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和教育,有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反复强化,帮助其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弥补这种心理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