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生成,并不意味着忽视设计,更不意味着可以随便备课。

——题记

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核心内容,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初始步骤,也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连文本的解读也不正确、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那么,阅读教学难以有序进行,教学的质量势必得不到保障。怎样才叫深入解读呢?这是一个无法 定量的,也没有一定标准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大致的要求和基本的思路,更不意味着可以敷衍了事,浅尝辄止。过去我们强调“深入钻研教材”,现在我们强调“深入解读文本”,这两者是完全等同的,还是有所区别?我认为,是基本一致的,又有所区别。它们的区别是由新课程理念所赋予的,也是课标所强调的。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由内到外的辐射延伸。传统教学中的钻研教材强调教材内部本质特点的把握,把教材内涵的解剖作为主要对象或全部对象。新课程背景下的解读文本,强调文本由内部到外部的延伸与辐射,视野更广阔,涉及面更大。例如解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备课时,除了深入理解这一首诗外,还应该涉及其他送别诗,比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这首诗及这类送别诗的内容与形式。

2.从教到学的主体嬗变。传统教学中的钻研教材,侧重于教师自己的教,目的在于解决怎么教,怎样教更便当、更容易,施教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怎么解决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深入解读文本,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侧重于学生怎么学有利,强调如何促进课堂生成。因而,预设就得更多,往往需要几套预案以应对和促发大量的临时生成。

3.从点到线的动态过程。传统教学中的钻研教材,关注的是有什么知识点,怎样落实知识点,怎样达到目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解读文本不但关注知识目标,更关注如何实现目标,强调学习过程的渐趋性和梯度性,关注过程和方法。换句话说,前者往往是直奔主题,瞄准的是那个点,后者则侧重于让学生感受到过程的快乐,体现的是一条达到目的的线。

4.从单一到多元的扩张。传统教学中的钻研教材,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侧重于培养运用语言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深入解读文本,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文本是怎样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种思想感情应该怎样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编排往往以主题内容为单元,传统的教材往往以知识点为单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有一种全新的视角,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涉猎、更厚的积淀。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到底怎样才算深入解读文本了呢?这里试就若干个容易被忽视和被曲解的要素作些阐述。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