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行为是3~7岁的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独生子女最容易出现这种毛病,表现为孤僻、胆小、退缩、懦弱,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他们往往独自与玩具相伴,沉默寡言,表情平淡,行动缓慢,常常拒绝去幼儿园或上学。

儿童产生孤僻、胆小的行为原因有二:一是先天适应能力差,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二是后天抚养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迁就。当孩子哭闹不愿去幼儿园时,父母就依顺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得不到集体生活的锻炼;有的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时吃亏(挨打、受气),就整天把孩子关存家中,让他独自玩耍。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亲人突然离去,或父母吵架、不和睦,或经常的训斥,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也会使孩子变得不愿与人接触,出现退缩、孤僻等现象。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上述孤僻、退缩行为都会有所改善,如能及时采取心理疏导或改变环境,这种症状就会较快消失。

对先天适应能力差的小孩,要尽力改善其先天素质,鼓励其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集体生活中摆脱孤僻的性格;也可采取先参观幼儿园和学校的做法,增加孩子对集体游戏和生活的乐趣,逐步有思想准备,而不致在入托或入学时产生紧张和恐惧的情绪。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要求过严。过多指责,会捆住孩子的手脚,使其成为谨小慎微的人;过分溺爱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平时要多带孩子出去玩,如上公园、看电影、逛商场、到朋友同事家做客等都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接触人群;放手让孩子与人交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久了,胆子也就大了,从而逐渐改变其孤僻、懦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