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合辙押韵,易于背诵,一讲就懂,便于践行,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者”

《弟子规》影响由古及今,遍及华夏与东南亚诸国,但作者李毓秀却因生平记载简略,致使一些史书对其多有误传。近年来,有研究人员考证清楚了李毓秀的出生地和生卒时间,而《弟子规》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日渐被加以关注。

少年游学为师看重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于清顺治四年(1647)农历十一月十七出生在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其幼时即淳朴谨慎,孝亲友弟,做事循规蹈矩。王奂曾《旭华堂文集》记载:“视异母弟,温温抚爱,若惟恐有伤,弟固乐其有兄,而闺内亦忻然若有动也。”

李毓秀读书悟性很高,“少从党先生成学”,“闻党冰壑先生得洛闽之正,北面事之”,其拜党成先生为师的时间当在十岁以后。

党成,新绛县北窑头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著有党冰壑全书十三书十三卷。

光绪《直隶绛州志》记载:“李毓秀,字子潜,国学注选县丞,从党冰壑游几十年,守师说不敢变。”有学者认为此“几”当“近”用,而赵璞文集《李子潜先生》中认为“几”为“余”,李毓秀跟随党成游学是20多年。其“於义理茧丝牛毛,殚精竭思,辩晰务确。”“服膺罔急,能得其所传之奥,而扩大之。”党冰壑曾言,其学生中深沉宁静、刻苦功读者无人超过李毓秀,将来出类拔萃无愧师门并能发扬光大者,仅此一人而已。

辞官就教成为名师

李毓秀20岁时即被州学推荐到国子监学习,成为监贡(秀才),之所以没有取得更高学历,有学者认为他是不适应科举而屡试不第。其实,李毓秀对此曾有明言,“初亦有意制举业,顾所为皆求以发明圣谛,而于时下场屋中物多格不相入。”故而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道路不通,他便由国学注选县丞。但人在官府,心在学问,久而不适,绝然辞职。“即久,而觉其承教,请业,皆志在荣世,无足与于斯道者,翻然决去,即去而返,复淳淳诫以不可旷业,意犹不能释然也。先生性情醇厚,其于师友伦纪之间,尤为人矜式如此。”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