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但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我从一组组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引入,先从比较个体到比较总体,再到用两种方法都不能比较时,引出“平均数”。再接着先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得到这个数,再让学生思考平均数求法。在每一轮比赛中,我还都让学生找出能代表每轮男女生套圈水平的一个数,再引出这个数就是平均数。在充分的数据感知中,学生逐步学会寻找一组数据的代表,逐步产生对平均数的需要,同时使得平均数的含义具有丰富的直观基础,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做了充分的感性支撑。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不仅从字面上沟通“平均数”和“平均分”的概念联系,更从方法层面进行对接与深化。

之后,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来源和意义后,探索求出平均数是从知识到方法的提升,是由理解到掌握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学生求平均数技能的形成,我没有机械的让学生使用哪种方法,也没有让学生每题都要使用两种方法,而是设计了有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的方法选择与应用情景:笔筒直观图,让学生直接移多补少得出平均数;彩条图,让学生体验求和平分法的简便。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沟通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分的内在联系,以形成灵活的应用技能,达到对平均数的深度理解。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还围绕平均数的数学本质和统计的意义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丰富的统计活动,感悟对平均数的需要,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验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还通过数据的变与不变、自变与因变、极端数据的干扰、利用数据合理决策等方面的学习经验,是学生对平均数的内涵与价值有充分的经验积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在发展数学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