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继续探索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在高考中能得心应手,应试自如。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在强化基础知识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004年高考《历史考纲》指出:“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采取课前小考、课堂精讲、课后多练的形式来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每章每节进行“一步一回头”,归纳其重点难点内容和阶段特征,使学生掌握“大”的事件或人物,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摸不着头绪。此外,每单元还做到“段段清”。俗话说:听到的易忘记,看到的会忘记,做到的难忘记。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章节知识,通过章节检测来巩固阶段学习成果,学生基础知识因此而牢固了,在实战考试中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深层次挖掘教材,活跃学生思维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上课最忌照本宣科,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较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内容,提高教学品味,优化课堂设计。主要体现在:

1. 对教材隐性知识的讲解:如《中法新约》的“新”相对什么条约而言?抗战爆发后,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是否参加了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等等,这些问题教材均没有交待。

2. 课外知识的补充:如中英《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问题是纯粹地缘因素吗?

3. 疑难问题分析,如《美国的建立》一节讲到“1781年10月陷入美法军队包围中的北美英军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那么北美独立战争结束时间是1781年还是1783年?为什么?

4. 教材“模糊”表述的解释,如讲“日本明治维新”相关内容时,教材讲到“不久,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江户改名为东京”。但《19世纪中期的日本》一图对此却描述为“1868年江户改名东京,次年迁都于此。”到底明治政府是把江户改名为东京后迁都,还是迁都江户后才改江户为东京?”等等。

5. 重要字眼的阐述:如对教材中出现的“标志着”、“反映了”、“初步”、“最终”等重要字眼教师作必要的阐述,并告知学生要特别留意。

通过对教材深层次挖掘和剖析,层层设问,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使学生开动了脑筋,活跃了思维,既增长了知识,又相应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