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求知欲和探索欲很强,常常会提出“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能使用一些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做科学实验等,渴望寻求科学的答案。大班下学期科学《变魔术》这一活动,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魔术产生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在尝试操作魔术的过程中,增强动手能力。

3、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

活动准备:

1、魔术帽一个,小魔术两个(扑克牌与人民币表演)。

2、背景音乐。

3、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小剪刀人手一把。

活动过程:

1、 谈话,导入活动。

问题:小朋友,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在哪儿看过的?谁变的?

2、 观察魔术表演,探究魔术的奥秘。

师:今天,老师也来做个魔术师给你们表演,想看吗?

(1)、(出示扑克牌),这是什么?谁上来抽一张,不要告诉我你抽的是什么牌,让我来吹口气,变!大家看一看,是这张吗?

(2)、师现场演示白纸变人民币(红票子)的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3)、师表演卡纸变“小兔”的魔术。

A、问题:你认为小兔的耳朵是怎样动起来的?幼儿想象,自由回答。

B、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尝试操作。

C、魔术揭秘:(展示兔子背面,让孩子观察)发现秘密了吗?发现什么秘密了?(秘密一:后面留了一点)还发现什么秘密?(演示抽动)为什么刚刚你们没有发现我的大拇指在动呢?虽然大拇指在动,为什么那只手还要拉动一下呢?(秘密二:魔术中的假动作)

D、幼儿再次操作,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

(4)、师出示“圈”:

A、问题:这是什么?这个纸圈中间有什么?用剪刀沿着线剪开,纸圈会变成什么样的呢?

B、幼儿自由操作,自己发现其中的奥秘。

C、师幼共同总结:表演的时候要注意,把秘密藏起来,不要让人发现。

3、总结,初步感知理解魔术师的辛苦与不易。

延伸活动:

师:你们知道老师一开始的扑克牌表演、白纸变成人民币(红票子)的表演是怎么回事吗?回家后自己试一试,看谁能找到答案!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层次清楚,脉络清晰,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性、积极性及想象力,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在活动中边操作边讲述自己的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效果不错。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原教材中活动目标的定位仅是“对科学小实验有兴趣,有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态度、情感目标,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定位较浅。通过修改活动方案,从活动目标、准备到整个过程,操作性更强。活动开始,我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初步引起幼儿对魔术的回忆与兴趣;接下来以魔术师的身份为幼儿表演两个小魔术,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掀起了活动的第一个小**,为后面幼儿的动手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活动的重点环节——幼儿通过自己变魔术,探究魔术的奥秘中,我引导幼儿通过“观看—猜想—验证”的方法进行活动,这样幼儿在操作中带着疑问去探索,目的性更强,当幼儿发现秘密,操作成功后,兴奋不已,再次掀起了活动的**;活动的最后,我精心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幼儿感知理解魔术师的辛苦与不易,我个人觉得对当今社会的幼儿来说非常必要,起了非常大的激励作用。

整个活动的设计,教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现引起幼儿兴趣,这点非常好,接下来示范表演四个魔术,然后幼儿分散在区域里操作,尝试变魔术,对于班额较大的班级来说很难实施,教师根本来不及辅导,如班级幼儿常规较差的话,现场则会乱七八糟。

不足之处:

在“变纸圈”这个环节,有幼儿会不小心将纸圈剪断,这样就不能发现这个小魔术的奥秘了,当然也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老师在选择幼儿操作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实际操作性,这样效果就会更好。面对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得在备课和优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得以解决。把备课和教学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