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娓娓道来,真诚朴实,亲切自然,就像行云流水,因而格外感人。故事塑造了“我”和“上海阿婆”两个人物形象。“我”是个聋哑儿童,父母亲和爷爷奶奶都从河南到上海打工,家境困顿,无疑是一个“弱势群体”的代表。但“我”身残志不残,向往学校,有着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愿望。那么由谁来帮助“我”来实现这一美好的心愿呢?

那就是故事所着重刻画的“上海阿婆”。对阿婆的肖像描写虽然只有这样寥寥几笔:“我们里弄里有位 阿婆,头发花白了,样子很和善,总是笑眯眯的。”但却通过多层次的行动描述来写活这个人物。首先是为“我”上学“东打听,西打听”,接着在酷暑中带“我”去聋哑学校恳求老师,并自己“出面做担保,又到居委会去开了证明,学校才破格(非上海户口)同意我入学的。”然而临近开学时又起波澜,“我”突然生病发高烧,又是阿婆出钱叫出租车送“我”去医院打针、吃药。当读完一个学期时,因无钱交费,眼看“我”就要辍学,又是阿婆“说服妈妈坚持住,想方设法让我读书”,“之后,学校的老师来家访了,说是减免下学期的学费了……”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市民,用自己的爱心点燃了“我”希望的灯。其实“上海阿婆”所代表的是“当代人民”。作品所颂扬的正是这种以救助帮困为乐的社会氛围和时代精神。

冰心曾手书了这样一句铭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爱心的呵护下,“我”以顽强的学习意志,仅半年多就“学会了1-100以内的加减法,会默写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面对着这一切,“我在心里说:‘上海真好!阿婆真好!’”

是的,这真的是一支美丽的心曲,是一支用爱心照亮成长之路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