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不要拿医生恐吓孩子

在日常教育中,孩子不乖时,千万不要恐吓说你不听话就让医生给你打针,让孩子在心里将医生护士定格为惩罚的代名词,潜意识中就会对医院、医生产生排斥。当孩子出现口腔疾病时家长不要担心,更不要将自己的看牙经历和不适在孩子面前谈论,这些言谈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良影响和烙印。紧张与恐惧会放大疼痛,其实儿童的痛觉神经并不发达,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因为害怕,他们远比父母想象中更有承受能力。家长应更多地鼓励孩子,这样才有利于协助医生治疗的顺利开展。

提前给予科普教育

寓教于乐,寓治于教。孩子的口腔健康应从小做起,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家长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牙齿情况,针对性的找一些口腔科普文章或孩子喜欢看的科普动画给孩子看,如:饭前饭后要刷牙、少吃含糖饮食或饮料、虫牙是怎么回事、有了虫牙怎么办?让孩子对口腔健康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认识,知道哪些行为对牙齿有害。知其然后,再去找医生看牙就不会太恐惧了。

行为上给予正面引导

在看牙前,不要做自己不能预知的保证。如:“听医生的话,医生不会给你打针的。”“看牙肯定不疼”或“不拔牙”等,这样的暗示会让孩子首先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产生畏惧。如果确因病情需要要注射麻药,那么家长对孩子的保证就会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的诚信。

在医院候诊时应当让孩子充分放松,可以看书、看电视、玩游戏,也可以自带玩具。要让孩子不紧张,首先家长要放松心态,尽量表现得从容有耐心,不着急,不抱怨。家长要听从医生合理的安排,如需家长陪同时医生会主动告知,有些孩子家长不在身边陪同反而更听话,同时也有利于诊室环境的维护,医生也能更专心给孩子治牙。

随时关注孩子牙齿情况

有些成年人因为儿时的治疗条件所限或治牙的痛苦经历让他们宁愿忍受病痛而拒绝走进医院,使得原本不至于影响牙、颌面发育的疾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造成终身遗憾。及时治疗不但使孩子的口腔疾病得以治愈,同时还能发现家长未注意到的其他情况:如牙列不齐、颌面部发育不正常、吃手、吐舌、地包天、咬嘴唇、新牙不长、乳牙不脱落等。健康的牙齿对口腔保健及孩子的心理成长会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