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西藏的人文风俗,能饱含激情地学会演唱《我的家乡日喀则》。

2、 掌握踢踏舞的基本动作,能载歌载舞地表演《我的家乡日喀则》。

3、 掌握竖笛吹奏高音1 2 3的方法,能初步学会吹奏《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重点:

能用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踢踏舞表演《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难点:

用竖笛吹奏高音时气息与力度的控制。

教具准备:

CAI、竖笛、钢琴。

教学过程:

一、 了解西藏

1、 藏语激趣

(1)激趣

相互学一学藏语。

如:

你好——扎西德勒

谢谢——突及其

对不起——贡打

好的,没问题——那翁

再见——卡里飞

很棒——巴扎嘿

(2)谈话

你们对西藏了解多少呢?能谈谈你心目中的西藏吗?

鼓励学生说说“心中的西藏”。

学生交流、畅谈。

2、 藏歌引入

过渡语:学完藏语,让我们随着《青藏高原》高亢的歌声,去 看看西藏的美景吧!

(1) 听歌

学生聆听李娜的《青藏高原》。

感受高原的空旷及歌曲高亢、悠远的特点。

鼓励学生轻声跟唱歌曲。

(2) 看画

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欣赏西藏壮丽的高原风景。

CAI展示西藏具有代表性的画面,突出高原的地理位置。

(3) 介绍

美丽富饶的西藏地处中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具有高、寒、旱的特征,西藏许多著名的大山,如:喜马拉雅、昆仑山等,还有我们最熟悉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玛峰。

(4) 模仿

用歌声模仿站在高山“呼喊”的感觉,解决《我的家乡日喀则》两声部的难点。

A、师生互动

老师分别带唱高、低声部,并以身体动作赋予其“呼喊”的音乐形象,学生进行模唱的同时赋予其“回声”的音乐形象及效果。

B、师生合作

师唱高声部——生唱低声部,同时进行“互呼喊”的合作。

生唱高声部——师唱低声部,同时进行“互呼喊”的合作。

C、生生合作

学生自主选择高低声部,老师调空。

两部分学生做“呼喊”壮,进行高低声部合作,老师指导。

二、 走进西藏

1、入乡随俗——跳西藏的舞

(1)观赏

A、学生欣赏藏族服饰的图片和实物。

B、学生说说藏族服饰的特点。

(2)示范

A、 老师随着《我的家乡日喀则》的音乐尽情表演藏族的踢踏舞。

B、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表演,并即兴创编身势节奏为音乐伴奏。

(3)思考

A、 藏族的踢踏舞的基本舞步是什么?你能模仿出来吗?

B、 藏族的舞蹈动作和服饰特点有关吗?为什么?

(4)探讨

学生随着音乐自由地动一动。

与同桌交流、探讨答案。

(5)学跳

A、 拍一拍

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用手拍击节奏,感受X X XX X节奏型。

B、 练一练

随乐做脚步动作,体验舞蹈的基本韵律与节奏感,掌握脚的基本动作。

C、 编一编

以基本脚步为固定动作,让学生创编上肢动作。

D、 学一学

请创编动作较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采用互帮的形式练习。

E、 演一演

师生随乐尽情舞蹈。

2、入乡随俗——唱西藏的歌

(1) 聆听欣赏

学生仔细听赏《我的家乡日喀则》。

(2) 思考探究

学生个人表演——集体练习,老师指导。

师:你能听出歌曲最后两小节高低声部的不同吗?

老师分别示范最后两小节。

学生聆听思考,并作答。

(3) 自由分组

你觉得你能唱好哪个声部?

学生交换位置,自主选择高低声部,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

(4) 合作学唱

A、 哼一哼

高声部用lu轻声哼唱,低声部聆听,模唱自己声部,低声部用la轻声跟琴哼唱,高声部聆听,默唱自己声部。

B、 读一读

你能和同桌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吗?

学生边拍边读,感受歌词的韵律。

C、唱一唱

学生直接跟琴视唱歌曲齐唱部分的歌词。

老师指导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 热爱西藏

1、 分组排练

学生分组排练。

老师现场指导、调控。

2、 分组表演

3、 师生评价

四、 总结下课。

课堂后记: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本堂课一开始设计了“藏语激趣、藏歌引入”的环节。通过学藏语,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然后从学生熟悉的《青藏高原》入手,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 使孩子们产生共鸣,让他们在“听、看”中感受西藏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地理环境。在“跳西藏的舞”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学着跳,刚开始他们都不敢动,尤其男同学。后来当我把音乐声音调大,自己在台上尽情舞蹈时,同学们好象也被这高亢的音乐和美妙的舞姿感染了,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跟着在课桌间跳起来,教室的气氛达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