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长普遍不太重视与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原因大致有二:①担心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认为,社会复杂,孩子容易被人欺负,上当受骗。因此,孩子放学回家,总是把他们关在家里做作业。星期天或假期,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出去玩会出事,竟将他们锁在家里。②孩子的学习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出去玩与人交往。现在的孩子尤其城市中读书的孩子,在学校里有很多功课要学,很多作业要做,回到家里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课外练习等着,有的家长还为孩子请了家庭教师额外加码,还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报名参加了社会上举办的名目繁多的各种“特长班”。繁重的课业负担残酷地挤占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

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本来就缺少伙伴。从第一种情形看,这种消极防范并不科学,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安全”了,但实际上不但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孩子“安全”,相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却危害很大,易造成孩子孤僻、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从第二种情形看,—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常常给孩子增加许多“学习”内容,因此,孩子被有意无意地剥夺了与同龄人正常交往的机会,致使儿童缺乏“社交”意识,社交能力更是低下,孩子长大踏入社会时还要弥补“社交”这一课。

最近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6.7%的孩子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节假曰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孩子玩。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这种“伙伴危机”,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看到,现在的家庭结构已很少有“四代同堂,儿孙满堂”的大家族群居,这样,孩子在家中缺少同龄玩伴,面对最多的就是父母。大多数家长都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们对孩子行为的控制性很强,总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并且,由于大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转变,孩子之间的关爱也变少了,竞争意识、嫉妒心理、防范心理却渐渐增强。

还有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热”持续升温,青少年学生成为这一热潮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一些孩子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脑迷”,其中不少人同电脑很亲密,“人机关系”很好,可却不太愿意与周围的人们交往,甚至

不愿同父母说上多少话。这些整日沉浸在“电脑世界”中的孩子虽然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电脑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但如果长此以往,其人际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心理健康不容乐观,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据报道,一个学习门门优秀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春游途中迷路后,竟然不敢问别人该怎么找同伴或回家,直到六个小时的“等待”后,才被警察送回家中。大学生中也有部分被单位相中却不敢去参加面试的人,这种“怕见婆婆”的现象或许就是他们早期教育中忽视“社交”培养的结果。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虽然也要求孩子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但实质上并不鼓励孩子与人多交往,”老实巴交”、”不言不语”、”不调皮捣蛋”才是好学生。于是,好学生尽量少说、少玩、少与同龄人交往,成了争拿成绩高分的“学习机器”,这样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有社会学家分析指出,一个人的个体社会化有60—70%是在学校以外的社会实践中完成的,这里的社会实践包括孩子的家庭教育以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