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正确的健康观念应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幼儿园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那么,幼儿园应该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一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一株幼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水和阳光,这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同样,人的健康发展也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这就是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需要的充分满足,这是幼儿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教师,在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外,更应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合理需要的充分满足,是个性健全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和精神等高层次情理需要的充分满足,则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这意味着老师不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还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天生好动好玩,,老师应满足幼儿这一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提供宽松平等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学会与小朋友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往,不断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健康心态,在各种创造性性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价值,老师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幼儿知识量的多少,人为地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这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不利的。幼儿在活动中老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如发现某个幼儿的情绪异常,有较大的冲动性或出现郁闷、冷漠、胆怯、自卑和孤僻等情形的,要耐心地同幼儿一起活动,采用“迂迴”的策略摸清孩子的心结,多采用鼓励、夸奖甚至发给小奖品等各种形式来调整孩子的心态,使之能尽快地融入到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来。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育环节

心理健康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任何课程不能单独实现心理教育的总目标,我们应该从心理教育的角度重新考虑教育者、教育环境、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等。教育者不是“教书匠”,而受教育者的楷模和仿效的榜样,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因此,老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与心理保健,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各种具体教育活动中,老师不仅要传授专门知识和相关能力,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心理品质。引入心理教育的因素,例如:在健康领域中,不仅要训练幼儿的体能,教授幼儿有关运动知识和技巧,而要训练幼儿勇敢、坚强的人格特征,在艺术领域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美感。在科学领域中,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