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此段详细地介绍了唐代以前接生的步骤。其中洗浴后再断脐,断脐时不能用刀子割,而要隔单衣咬断,目的在于预防脐部感染。说明早在唐代,古人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采取了相应措施。

『原文』椎①治帛,令柔软,方四寸,新绵②厚半寸,与帛等合之。调其缓急,急则令儿吐哯③。儿生二十日,乃解视脐。若十许日,儿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脐燥,还刺其腹,当解之易衣。更裹脐时,当闭户下帐,然火左右,令帐中温暖,换衣亦然④,仍以温粉⑤粉之。此谓冬之时寒也。若脐不愈,烧绛帛末作灰粉之。若过一月脐有汁不愈,烧虾蟆⑥灰治末粉脐中,日三四度。若脐未愈,乳儿太饱,令儿风脐⑦也。(《千金翼方·卷十一》)

『注释』①椎(chuí垂)治帛:槌打,此处用作动词。帛,丝织品。用槌子敲打丝织品,使其更加柔软。②绵:亦通棉。但在唐代,一般指的是丝绵。轻软柔和,供絮衣被之用。③哯:乳,病名。又叫转乳。《证治准绳》日:“凡吐乳直出而不停留者,谓之哯乳。”为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和胃降逆。④然:通燃。通假字。⑤温粉:唐代用的一种粉剂外敷中药。⑥虾蟆:又叫蛤蟆,是青蛙和癞蛤蟆的统称。⑦风脐:此处泛指脐部疾病。

『释义』把帛经过捶打,使它更加柔软,剪成四寸见方,铺半寸厚的新丝绵,上面再加一层帛缝好再裹脐,包扎得不送不紧。如果新生儿不断吐乳。出生二十日,可以解开看脐。如果十多日,新生儿啼哭得很厉害,就象衣服当中有刺一样,这可能是脐带太干燥,干硬而刺痛腹部。这时应当解开包裹的帛绵,另换包裹之物及衣服。在操作时,应当关门闭户,放下帷帐,在新生儿近处生火,使帐中比较温暖,最后用温粉敷撒脐部。这是因为冬天气候严寒所采取的措施。如果脐部不愈,可用绛帛烧灰敷于脐部。如果过了一个月仍然有分泌物而不干燥脱落,可用虾蟆烧成灰研为细末敷于脐上,每天三、四次。如果脐部疾病没有痊愈,新生儿哺乳太饱,容易得脐风之病。

『原文』儿之初生,断脐护脐,不可不慎。故断脐之时,隔衣咬断者,上也;以火燎而断之,次也;以剪断之,以火烙之,又其次也。护脐之法,脐既断矣,用软布缠裹,待干自落,勿使犯去也。三朝洗儿,当护其脐,勿使水渍①入也。脐落后,当换抱裙②,勿使尿湿浸及脐中也。如此调护,则无脐风之病。(《幼科发挥·卷一》)

『注释』①渍:浸,沤。②抱裙:包裹小儿的布或棉垫,既方便又保暖。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