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成长影响不大的、一定比例的对“自尊心”和“自强心”的挫伤,在良好的“回抚”培育(及时的安慰、解释和梳理等)配合下,会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更好的实现复合性。这一复合性的良好实现会使孩子逐步呈现出“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等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同时也使得孩子在未来的生存过程中,“心理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持。

“自尊心”和“自强心”在复合性质形成的过程中,其适合承受一定挫伤(失望)的比例遵循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依次为:第一次“逆反期”前(即0岁到3岁)比例为1:5或者1:6;第一次“逆反期”开始后(即3岁到6岁)比例为1:3或者1:4。父母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合理对“自尊心”和“自强心”进行培育,是孩子未来在社会生存过程中“心理健康”得以最大保证的基础,同时也是孩子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基本保障。

父母提问:如何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自尊心”和“自强心”的培育呢?

父母在了解上述“自尊心”和“自强心”的本质和形成过程之后,在培育过程中应该做到:

一定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在孩子“自我尊重感”形成后,才能谈得上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进行合理培育。否则,不仅不能对孩子的“自尊心”进行良好的培育,还可能会造成与培育目的相悖的结果。

例如,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当着爸爸、妈妈以外或者能让孩子感到非常具有依赖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成员之外的其它人员进行。否则,有些孩子会逐渐丧失“自尊心”,还有些孩子会由于自我维护“自尊心”的需要而逐步形成“掩盖性逻辑思维”(撒谎)和“抗拒性逻辑思维”,并逐步形成经常性习惯性的外在表现现象。

父母带孩子去商场,孩子看见一个喜欢的玩具,

孩子: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

妈妈:你的玩具已经很多了,不可以买。

孩子:不,我就要。

妈妈:不买,你走不走,不走,我和爸爸就走了啊!

孩子:不,我就要。(随后躺在地上大哭。)

爸爸对妈妈:这多人都看着呢,你哄哄她,不要让她哭了,走吧!

妈妈: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前面就有你最喜欢吃的糖果。

孩子:不,我就要这个。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走不走,不走我就打你了啊!

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妈妈就打了孩子几下,开始大声数落孩子,并连拖带拽的把孩子领走了。回家以后又教育了孩子一顿。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