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迫”会激发潜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最近在看《向往的生活》,也深深羡慕着刘宪华的音乐才华。节目里,他说,自己小时候就被父母逼着学习小提琴,当时内心是极度不情愿的。但现在能够有这么好的特长傍身,也正是因为父母当时的严厉,才成就了他的现在和未来。节目中,王迅也表示小时候自己非常喜欢小提琴。但后来,突然就不喜欢拉了。想到过去,王迅表示自己非常后悔,如果当初自己能够再坚持一下,或许结局也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依然相信和支持,那些在父母“逼迫”下长大的孩子,蕴含着无穷的潜质。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才多艺,变得更优秀,更有能力。但是,我不愿意做逼迫孩子的那个家长。我一直希望遵循孩子的意愿,让她有机会去选择,并且尊重她的选择。有人问我,你一直任由着孩子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真的是为她负责吗?她现在这个年纪,除了吃喝玩,还知道什么?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孩子做一些决定。至少这样,她长大后才不会后悔,才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说不定,适当的逼迫,会激发她更多潜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呢!想到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也有很多后悔的事情。比如,小时候我特别怕数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后来,我主动要求报了奥数班。但因为班里那几个孩子都特别优秀,所以对于我的自信心打击是非常大的。后来,父母就随着我的意愿不让我学了。长大后,虽然看到那些同龄人比我出众和优秀。我会羡慕,也会遗憾。但我依然会有能力和信心,让自己变得更好。

很多人以为逼迫会让孩子更好的成长,逼迫也会让孩子少走弯·,逼迫更让孩子能够有好的未来。但千万要记得,所谓的“逼”不是暴力,不是控制,不是强迫,而应该是一种正面的激励,适当的引导,持续的鼓励。

过度的逼迫,会让孩子失去幸福的能力

我不否认,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也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的。 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父母身体力行带给孩子梦想。而如果父母过度的干预,结果只会让孩子离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远,甚至迷失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快乐。我一直认为逼迫孩子去学一样东西,她的内心肯定是不会快乐的。就比如著名主持人董卿,她小时候就被父母的爱逼得不想活。她自己说,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艺术,想考艺校。可父母却非常反对,以至于董卿当时非常绝望,甚至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说一说,那些被父母过度逼迫长大孩子。到了社会,脱离父母的管束之后,变成什么样了:

还记得北大学子以惨烈决绝的方式和父母告别吗?他写了一篇了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文章控诉父母包办一切,文里他说:我的母亲总是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高中时,我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了北大,却因为社交障碍无法与人交往;小学时,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却不由分说得让他穿长裤。从小到大,穿得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办,完全忽视自己的选择和需求。从离开家之后,他十几年都不回家,甚至彻底“拉黑”了父母。对于他来说,对父母没有感恩之情,只有埋怨和仇恨。他恨父母,小时候没有给他尊重和自我选择的权利。长大后,他也丧失了寻找幸福的能力。

我之前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叫做《我家那小子》,这个节目主要是展示几个单身男演员的日常生活,并且邀请男嘉宾的妈妈们作为观察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看了2期之后,发现朱雨辰的妈妈对儿子的爱真的太强势了,让人感觉到非常压抑和难受。 节目中,她也很坦然得说道: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的。每天早上4点钟就起来给儿子熬去火的梨汁,另外还要每天榨果汁,哪怕在儿子抗议的情况下,也会逼着儿子都喝光,十几年如一日。包括朱雨辰的每段感情,她都知道并且会干扰。朱雨辰马上就40岁了,可现在依然孑然一身。他还有个姐姐,也还没有结婚。朱雨辰在节目中也很烦扰: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在我身边呢?从节目中也可以看得出,正是因为妈妈的强势,过度的逼迫,导致孩子们没有办法对感情有独立的判断和承受力。曾几何时,朱雨辰也反抗过母亲,甚至说狠话:“咱们两没法过了,你会把我搞死。”可之后又会选择道歉,因为他已经习惯压抑自己,委曲求全得和强势的妈妈和平相处。所以,在父母过度强势和过度逼迫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可很多父母却根本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长期以往只会让孩子失去幸福的能力。

什么样的父母成就什么样的孩子

教育并不能用成功与否去定义,而应该是父母用心的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从而有更多幸福的能力去前行。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相信孩子的言行也都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就比如,比尔盖茨。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因为父母给了他更多的成长空间,最大限度得挖掘了他的潜能和特长。只要是比尔盖茨的兴趣,父母总是会大力支持和鼓励。长大后比尔盖茨自己也说,儿时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虽然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但其实确有其意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而最好的家风就是父母的教养。

扎克伯格,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富豪。不仅如此,除了他,他们家里还有其他兄弟姐们个个也都是人才。很多人都在问,到底父母用了怎样的方式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孩子?

我从报道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他们家几个孩子从小都非常喜欢弄机器。那个时候电影《星球大战》刚上映,小札就很入迷,看完之后居然说想拍一部电影。父亲当机立断,果真给他买来了一部手持摄像机,机器很大,但小札扛着它拍了部片子。 孩子的兴趣也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可父母并没有气馁,他们觉得,支持孩子想做的,比什么都重要。 当失去对拍电影的热情后,小札也喜欢伤了电脑编程。甚至到了中学以后,小札也不想写作业,只想做编程。父亲也没有逼迫他去做作业,相反还为他请了软件专家当家教。 到了大学之后,小札和同学们一起玩网络游戏。母亲很担心他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作为心理医生的她也给儿子做了很多心理建设。他受到了很多大的震撼和启发,最后根据心理学原理重新设计了游戏的关卡,让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得到提高。从此以后,小札就不断的去创新,升级,最后连他的母亲也参与到了游戏的设计中。 从玩游戏的人,转变成设计游戏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正确引导给了孩子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成就什么样的孩子。当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不妨先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因为,以身作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年少的韩寒曾经也说自己和同龄人不同,年少时非常叛逆,不务正业。甚至在高一那年,几门功课不及格被迫退学。如果是别的父母,孩子遇到这事估计早就气疯了。但庆幸的是,韩寒有个格局高的父亲。他并没有逼迫韩寒继续读书,而是让他自己找出·,找适合自己的·。最终韩寒也没有让父亲失望,靠着稿费养活了自己。并且除了写稿,还做起了赛车和导演,如今事业春风得意,活得非常体面。

所以,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逼迫未必是唯一的选择。相反,用自己的身教和文化去熏染孩子,才会让孩子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