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在通过学生以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体会到一种做科学家的满足感,同时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通过反复提问题的练习,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感到“科学”与“提问题”紧密相连。

本课教学内容如下:

1.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也能做科学,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我们就是一位小科学家。激励孩子们走科学家走过的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科学素养。也许在他们中就会出现从做“小”科学到做“大”科学的人。

2.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从吹泡泡到玩玩具,都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因为孩子们的天性使然,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用这样的活动体会科学的过程是再好不过的了。孩子们会很愿意提出问题。

3,解释科学是什么。将科学是什么显性化,突出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与后续单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架构起教材科学探究的框架。

4.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是训练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科学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会提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带各种玩具。

四、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首先是对自己吹泡泡与爱迪生的发明创造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由于上节课已经对自己吹泡泡的经历做过反思,所以这一环节只要让孩子们读一读爱迪生的故事就可以了,但需要将两者的相似之处记录下来。这是科学课的首次记录,注意要指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就可以,不必强调用很完整的语言。教师还可以补充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安排玩玩具是为了激发学生提问题,如果教学中有别的好活动,您不妨一试。其实做什么活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们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让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强化“科学是从提问题开始”这种意识。

接下来的活动有些难度,将科学是什么从具体的活动中提炼出来,上升到抽象。这种显性化处理的目的,就是建立“科学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有意识地将平时每个人的经历与科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其实科学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一位小科学家,自己想的事做的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这么近!”打破科学神秘感,亲近科学。

每人提Io个科学的问题可以说是本单元的总结活动,是为学生们在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中会提问题专门设计的。关于提问题,要求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可以在记录之后,在全斑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五、参考资料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19世纪30年代,各种各样的电灯相继问世,但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人们仍旧生活在黑暗中。爱迪生想:“怎样才能做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钱便宜,而且无声、无烟、无臭,对^***无害的电灯呢?”为了解决玻璃泡里那一截耐热材料这一难题,他分别找来炭丝、白金和钡等稀有金属进行实验,先后试了1600种耐热材料,但是电灯只亮了8分钟,离他的目标还差很远。

爱迪生顶住失败和反对者嘲笑的巨大压力,重新投入实验。他用棉纱做的灯泡寿命延长到45个小时……

用杉木、黄杨、月桂、亚麻、稻草……到19世纪80年代,试验过的植物纤维材料共约6000种,灯泡的寿命已达300个小时,可爱迪生却毫不满足。一天,他无意中撕下竹扇的竹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起来……结果,第一盏炭化竹丝灯诞生了,它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这种物美价廉的灯泡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谁都不会忘记,是爱迪生照亮了世界。

[青霉素的发现] 弗莱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青年医生。在战场上,他目睹了受伤的战士由于伤口溃烂,没有好药治疗而痛苦死去的惨状。为了研究治疗的方法,他培养了许多能引起溃烂感染的葡萄球菌。一天早晨,他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偶然发现一些葡萄球菌死掉了,“是什么东西杀死了这些葡萄球菌呢?”这使得弗莱明大感兴趣。经过仔细认真研究,他发现了一种霉菌可以很快吃掉葡萄球菌,这就是现在大量使用的抗生紊————青霉素。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并不说明他比别人聪明多少。他之所以能够发现青霉素,更重要的原因只是他比别人更注重观察,更注重形成假设,并努力去实践罢了。创造力、创新的能力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田里。

[滤毒罐的发明] 谢林斯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俄国化学家。德军使用了毒气,毒死了英法联军的许多士兵。谢林斯基想:“什么东西可以对付毒气呢?”他想到了制糖时木炭可以把糖里的有害杂质吸去。于是他又想:“木炭是否也能吸去毒气呢?”他做了大胆的实验: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用木炭包堵住自己的口鼻,让助手向屋里放毒气,一旦受不了时,他就拉响铃铛,助手听到铃声就立刻冲进去救他。实验进行了很长时间,也没听到铃声,大家以为他死了,突然他从屋里走了出来,实验成功了!这就是后来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的滤毒罐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