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在通过学生以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体会到一种做科学家的满足感,同时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通过反复提问题的练习,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感到“科学”与“提问题”紧密相连。

本课教学内容如下:

1.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也能做科学,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我们就是一位小科学家。激励孩子们走科学家走过的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科学素养。也许在他们中就会出现从做“小”科学到做“大”科学的人。

2.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从吹泡泡到玩玩具,都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因为孩子们的天性使然,所以容易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用这样的活动体会科学的过程是再好不过的了。孩子们会很愿意提出问题。

3,解释科学是什么。将科学是什么显性化,突出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与后续单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架构起教材科学探究的框架。

4.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并将其记录下来。这是训练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科学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会提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自带各种玩具。

四、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首先是对自己吹泡泡与爱迪生的发明创造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由于上节课已经对自己吹泡泡的经历做过反思,所以这一环节只要让孩子们读一读爱迪生的故事就可以了,但需要将两者的相似之处记录下来。这是科学课的首次记录,注意要指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就可以,不必强调用很完整的语言。教师还可以补充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安排玩玩具是为了激发学生提问题,如果教学中有别的好活动,您不妨一试。其实做什么活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们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让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强化“科学是从提问题开始”这种意识。

接下来的活动有些难度,将科学是什么从具体的活动中提炼出来,上升到抽象。这种显性化处理的目的,就是建立“科学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有意识地将平时每个人的经历与科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其实科学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一位小科学家,自己想的事做的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这么近!”打破科学神秘感,亲近科学。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