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节课中,王老师的教学可谓独具匠心,把“四基”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应用”的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联系数学与现实的桥梁。下面我重点来谈一谈王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

一、在操作、观察、演示中,初步感知“倍”的模型

本节课有三次操作。

第一次学具操作:用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通过学生操作学具,然后交流展示摆法。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之间的关系。王老师在和学生讨论比较“个数”时,自然渗透了“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摆学具要注意“一一对应”。这就在倍的建模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次学具操作: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王老师让学生再摆一摆,并到前面展示。教师在此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比较两个数量,沟通了“同样多”和“标准量”的联系。

第三次学具操作:王丁把自己的贝壳送给好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2只贝壳,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让学生再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要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的摆?学生摆后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并配合课件演示,尽快帮助学生和倍交上朋友。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标准量改变而改变,在此打通了“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成功建立“倍”的模型。

这三次操作,王老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在每次操作前先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在操作后再及时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意义,既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及时沟通了倍的知识生长点,找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充分利用比较这一手段建立起倍的概念,完善了倍的建构。

二、在活动、感悟、体验中,深入理解“倍”的模型

数学学习是思维的旅行。记得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中积累起来的。王老师根据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效地数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倍”的模型。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指一指,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这些认知活动有了直观形象的支撑而变得轻松愉快,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同学交流等过程中去粗取精、反思、抽象、概括,已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对倍有了整体全面的认识,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倍的模型。

三、在预设、生成、碰撞中,凸显加固“倍”的模型

吴正宪老师说过:“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在预设的基础上。”课程专家贾涛老师说:“强调生成,首先要解决好预设,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成的问题。教师的预设一定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而不是每一步都预设好,这样才会使学生有更好的生成。”

本节课中,王老师不仅做到了吃透教材,更研透了学生,考虑周全,预设全面而有弹性,所以当课堂出现生成后,老师做到游刃有余的处理,让课堂中的生成精彩纷呈,在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的碰撞中,凸显加固了倍的模型。如:

教师让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教师预设了三种情况: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 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我知道王老师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已经预设好了三套方案。

(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如: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或者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学生通过画竖线或者分一分成两部分,教师顺势引导(师分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两部分都和王丁的贝壳数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顺势引导:你能给大家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吗?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两部分。教师顺势引导(师分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两部分都和王丁的贝壳数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教师追问: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作1个3,那么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并且让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当课堂出现了生成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让生成变为精彩,顺学而导,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教师及时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到此时,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倍的模型在学生心中清晰地矗立起来。

总之,王老师把《倍的的认识》聚焦到“倍”的模型建构上,全力挖掘知识的本质内涵,让知识充满了生长的活力。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种下了一棵智慧的种子,提升了教学的深度和厚度。在本节课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说王老师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感受到生生都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说这是一节自主愉悦、高效的课堂。

当然,课堂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此,我有一点建议:

很多知识,只要我们肯放手,敢放手,学生自己完全可以探究出来;很多能力,只要我们给他提供适合的环境,他们就可以自己锻炼出来。

以上,就是我对《倍的认识》这节课的评析,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