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概念教学,是当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一个方向。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需要一个概念的暴露、重组、深化和巩固的构建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因缺少有效的构建途径而导致科学概念无法合理达成。本文力图以一个课例为蓝本,通过“多轮认知”概念教学的行动研究,来探索科学概念有效构建的策略和方法,以践行科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概念教学 多轮认知 模式 实践

关注科学概念是当前发达国家小学科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其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不断扩大,国内对科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力图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深化科学概念教学的理论,丰富科学概念教学的手段,提升科学概念教学的实效。这样的探索,既是国内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小学科学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对小学科学“多轮认知”概念教学模式的定位与思考

小学科学“多轮认知”概念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笔者对于国内外“概念教学”理论及实践的学习、吸收和研究,结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讨论稿)的解读,并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和思考的结果。

试图理解和解释前概念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就是“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美国科学教育研究者波斯纳,1982年)。除此之外,波斯纳等四位教授又联合提出了“科学概念的顺应”理论。他们认为,实现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首先,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其次,新概念具有可理解性,学习者对新概念形成统一和谐的内部表征;再者,新概念具有合理性,学习者的其他知识或信念与新概念一致;最后,新概念具有有效性,意味着学习者把它看作是解释某问题的更好的途径。对于学习者错误的前概念,美国学者修森提出了为转变概念而教的指导原则: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要明确成为课堂话语的一部分,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降低或提高概念的地位。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