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小学科学教师在研读教材文本中往往会把概念浅化、形象化处理后再组织教学,本文中我们将其称之为概念“模糊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又会有意无意的以“模糊教学”为托辞误读概念贻误下一代,遭人诟病。基于此,笔者采用案例枚举的方式梳理了以谬代真、以偏概全、以升量石三类概念误读现象,并尝试从教师的知识体系、科学精神及文本解读能力等维度剖析产生谬误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由此引发笔者深入的教学思想和深刻的践行感悟。

【关键词】模糊教学 概念 误读 归因 对策

基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小学科学教师在研读教材文本中往往会将概念浅化、形象化处理后再组织教学,本文中将其称之为“模糊教学”,这种学习方式是人类形成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模糊的界限是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然而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扛着“模糊教学”的大旗误读概念,开展一些与概念形成背道而驰的学习活动贻误下一代,遭人诟病。这恰恰印证了科学教育专家张红霞博士曾经提及过的一个观点:一些教师在自以为为科学教育呕心沥血的情况下,宣扬非科学的东西。这是我们面临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1]为此,笔者特意梳理分析了一些概念误读现象及应对策略,以引发同行们的关注和考量。

一、以谬代真——教师知识体系亟待完善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因此任何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呈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需要掌握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本质认识,即科学概念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而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教学可以浅化,但却不能不科学。

[概念误读]五上“运动和力”单元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主要研究了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状况变化的关系。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多个多个增加垫圈的方式改变拉力大小,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