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奇心非常旺盛,总喜欢问这问那。比如很多孩子会问到为什么十二生肖是这么排列的,而家长往往会拿出一些传说故事来解释。比较常见的就是黄帝选宫廷卫士的解释,里面还说了老鼠没给猫报名,导致二者结为世仇。其实十二生肖排序很有讲究,家长们可以了解下,以后可别再拿传说故事糊弄孩子。

阴阳和动物足趾数量有关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的观念里,可以将十二生肖分为阴阳两类,而区分手段就是看它们足趾数量的奇偶。老鼠是前四后五很稀有,所以排第一,其后牛、兔、蛇、羊、鸡、猪的脚趾是偶数属阴;虎、龙、马、猴、狗的脚趾是奇数属阳。

宋人洪巽就支持这一说法,并且明代学者郎瑛也将这一说法进行了归类,在其所编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就有同样的论述。

顺序和动物活动时间相关

在中国古代,一天是十二个时辰,而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有不同动物的活动时间。因此在这十二个时辰的启发下,制定了这十二生肖的顺序。

子时(23点-1点):正午夜,也叫中夜、子夜,同时也是第一个时辰。

这个时间点刚好是夜深人静,是老鼠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所以叫子鼠。

丑时(1点-3点):鸡鸣,也叫做荒鸡,是第二个时辰。

牛习惯晚上吃草,农家需要这个时间点起来喂牛,所以叫丑牛。

寅时(3点-5点):平旦,又叫做黎明、日旦等,是第三个时辰,也是夜日交替的时候。

这个时间点老虎最活跃凶猛,古人此时经常听到虎啸,所以叫寅虎。

卯时(5点-7点):日出,又叫做破晓、旭日等,第四个时辰,太阳刚露脸。

这个时候天微亮,兔子喜欢这个时候出来吃带露水的草,所以叫卯兔。

辰时(7点-9点):食时,又叫做早食等,第五个时辰,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

这个时候可能会起雾,而龙喜欢腾云驾雾,所以叫辰龙。

巳时(9点-11点):隅中,又叫做日禺等,第六个时辰,邻近中午。

此时大雾散去,太阳高照,蛇开始出洞觅食,所以叫巳蛇。

午时(11点-13点):日中,又叫做日正、中午等,第七个时辰,正中午。

古代野马未被人驯服,此时马会四处奔跑嘶鸣,所以叫午马。

未时(13点-15点):日昳,又叫做日跌、日央等,第八个时辰,太阳开始偏西。

这个时候非常适合放羊,所以叫未羊。

申时(15点-17点):哺时,又叫做日铺、夕食等,第九个时辰,太阳偏西。

猴子喜欢在这个时间啼叫,所以叫申猴。

酉时(17点-19点):日入,又叫做日落、傍晚,第十个时辰,太阳基本落山。

此时太阳落山,鸡会在窝边打转,所以叫做酉鸡。

戌时(19点-21点):黄昏,又叫做日夕、日晚等,第十一个时辰,太阳已经落山,天基本黑了。

人劳碌一天之后回家,狗听到开门声大叫,所以叫戌狗。

亥时(12点-23点):人定,又叫做定昏等,第十二个时辰,此时人基本已经进入睡眠。

此时夜深人静,但是猪会拱槽,所以叫亥猪。

为什么没有猫和大象

有故事说猫委托老鼠报名,但是老鼠没给猫报名,结果猫没选上,因此猫要抓老鼠;而大象来报名时被老鼠钻跑了。但是这些都是后人强加故事,事实上之说以没有猫和大象,是因为这两种动物不是中国本土动物,而是在之后传入汉地的,在它们传入之前,十二生肖就依旧确定,所以猫和大象自然不能“位列仙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