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

耳鸣是指患者在耳部或头部的一种声音感觉,但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存在,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候群之一,亦可出现于内、外、神经、精神等科的疾病中。临床表现为:1。耳鸣:①主观性耳鸣可呈铃声、嗡嗡声、哨声、汽笛声、海涛声、咝咝声、吼声等,也可呈各种音调的纯音或杂声。②客观性耳鸣,耳鸣声不但患者自己感觉到,而且旁人也能听到。如由血管病变引起者耳鸣常与脉搏同步;腭肌阵挛所致的耳鸣多为一耳或双耳有不规则的卡嗒声。2。伴随症状有头昏、失眠、全身乏力、烦躁易怒等。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听宫、听会、翳风、角孙。

2。背部 肾俞、命门。

3。上肢部  中渚、少泽。

4。下肢部  足三里、太冲。

耳聋

耳聋是各种听力减退症状的总称,为耳科临床常见症。临床上常将耳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全聋四级。轻度耳聋者,远距离听话或听一般距离低声讲话感到困难,纯音语言频率的气导听阈在10~30dB以内;中度者,近距离听话感到困难,纯音语言频率的气导听阈在30~60dB;重度者,只能听到很大的声音,可听见在耳边喊叫的高声,纯音语言频率的气导听阈在60~90dB;全聋者,完全不能听到声音,纯音听阈90dB以上。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听宫、耳门、听会、翳风、百合。

2。背部 脾俞、肾俞。

3。上肢部 外关、中渚。

4。下肢部 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侠溪、太溪。

注:颜面部穴位用刮痧板棱角进行点按即可,无须用润滑油并刮拭出痧。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急性化脓性病变,是耳科的常见病,约占耳鼻咽喉科初诊患者的1.8%~2.3%。以暑天发病率最高,无年龄与性别差异。初起,外耳道皮肤呈局限性充血、疼痛,继之疼痛加剧。若疖肿位于外耳道前壁,则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如位于后壁,红肿可延及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部耸立。疖肿成熟,脓液常穿破浅层组织向外排出,脓液稠厚,可混有血液。按疖肿不同部位,可出现耳前、耳后淋巴结肿胀和压痛,全身可有发热等症状。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耳门、听宫、听会。

2。上肢部 内关、合谷、少商。

外耳湿疹

外耳湿疹是指外耳皮肤灼热、瘙痒,局部见有丘疹、水疱、红斑、糜烂、渗液、结痂、鳞屑等病变的疾病。本病无明显季节性,无性别与年龄差别,发于婴儿多为“奶癣”。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听宫、耳门、翳风、和髎。

2。上肢部 中渚、三阳络。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是指急性咽鼓管黏膜肿胀、管腔阻塞或因感染而引起的以耳闷、耳聋为特点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患耳作闷,有堵塞感,伴有轻度低音调耳鸣,但在打呵欠、喷嚏或擤鼻时,有片刻好转。听力减退并感自声增强,改变头位时,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有明显改善。转入渗出期时,可有轻度耳痛或体温稍升,偶可见阵发性跳痛或较重的持续性耳痛。患儿可有高热。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