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排序的规律,学习按物体的一种规律进行排序。 2、愿意大胆表述排序的规律。活动准备: 各种卡片(动物、水果)、排队标记

活动过程:

一、 幼儿感知物体的排序规律。

1、小动物们要去参加运动会,大家决定排好队伍再出发。教师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参加运动会,它们是怎么排的。如小狗、小猫、小狗、小猫……教师按这一规律继续在队伍后面继续排图片。

2、老师给小动物准备了很多水果,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规律,请幼儿继续排序。

二、个别幼儿操作

1、请幼儿进行排序。

2、引导幼儿说出一两种物品可以按什么规律进行排序。

三、幼儿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哪种规律进行排序的。

反思:

一、内容的选择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他们用,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规律”的东西。排序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简单的判断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目标的定位

排队我们已经接触过,交替排序是这学期第一次接触,我将目标定位在初步感知物体排序的规律,学习按物体的一种规律进行排序;愿意大胆表述排序的规律。

三、活动的组织

这个活动分二课时,第一课时是以老师操作为主,第二课时个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活动中作为老师的我要给孩子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和最大的耐心。现在提倡让幼儿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的学习空间和足够的时间。

活动中我欠缺的是教育机智,引题时,我让孩子找交通工具的排队规律, “这些交通工具是按怎样的顺序排的?”有个孩子说“后面排飞机。”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怎么就回答了我的第二个问题呢。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后就又回到第一个问题。其实事后想想,我为什么不顺势引导,马上问“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这样一个问题,也可以达到我绕了一个弯路要幼儿得出的结论。

示范时我出示的是最简单的排序方法,“一红、一绿、一红、一绿……”对大部分幼儿来说都很简单。然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操作时,很多孩子只是在模仿我的排序,没有发现更多的方法,比如:选择多种颜色进行排序,排出“两红、一绿、两红、一绿……”,“一红、两黄、一绿、一红、两黄、一绿……”。

活动没有让孩子在原有的经验进行提升,再让孩子学习新的排序方法,获得多种的排序经验,得到发展。

四、活动的效果

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简单规律排序,对物体进行排虽然一些能力弱的幼儿似乎没有按规律排序,没有达到活动目标,但是,他们今天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了材料的特点,通过观察别人的操作过程,感知了物体的规律,在今后的活动中,他能将今天的收获和感知表现出来,这样就达到了目的。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达到同一个标准,只能力求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五、活动后的思考 我认为自己要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今天的排序活动,以往我们都习惯于比较一组物体的外部特征的差异或数量的差异来进行有规律的排序,认为只要孩子们掌握了一点点排序的规律就行了,没有想更多的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探索一些新的方法,还是不能做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排,不能让孩子自己去想总想牵着他们走,使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和游戏中也存在有很多规律,所以这个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学习按规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