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师必须有一个意识:不要想学生应该前面已经学习过了,就不在课前做准备,自己即使把握不准也没什么;或者是你虽然预测到问题的存在,但借助过去的经验想以前的孩子都没犯过,那么几率也太小,就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我曾经在组里听过一个小姑娘的课,当时她犯的错误让我很是吃惊,基本的声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都搞错。下来后,我问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想着他们一年级都学过了,所以课前就没有准备这个问题,也没想到自己脱口而出就出现了错误。”她建立这种理念的基础是,学生学过了。但是想过一个问题没,我们学过的东西多少都忘记了,孩子们为什么不可以?但是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我们不能不知道。

现在不少学校都让老师坚持写课后反思,反思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策略。事实上,能坚持下来真正写课后反思的少之又少,通常那么几行字都是为检查做准备,甚至连夜赶几个单元甚至一个学期的反思,能有什么作用可言。这种反思的表面化暂且不谈,即使部分写属于自己的课后反思大多也是反思自己课堂上出现了的问题。包括一些临时听课后,你会发现一些本来不该出现的问题都出现在了课堂上,于是就不停进行检讨。事实上教学反思不仅仅包括课后反思,还有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我们根据教材制订完教学方法后,肯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方法适合本班学校的需求。这就保障了方法与人不至于脱节,能够因材施教。并和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看还有哪些不足,以及好的建议。反思了这些,可以保证课堂有秩序进行。

2.教学理念。我们一定要考虑自己的预设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以及自己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唯有考虑了这些,才不至于依然新袜子套在旧鞋里,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资源。包括这节课所牵涉到的知识以及课外的资源拓展。教师当初钻研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先准确把握知识,才不会给学生传授错误的信息。其实,这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底蕴,才能把底蕴转化为技巧或者技能,才能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正确的途径。

我一向认为:你若做不到有技巧地传授,起码要做到准确地传授吧。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教无准备的课,否则还真得就误人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