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浙江省云和县只有十几家车木厂,生产包括算盘、象棋、棋盘、木折椅、竹木玩具等产品。但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县里同行之间竞争惨烈,有一批企业在竞争中倒闭,到70年代末,全县的算盘生产企业基本停产。

有一年,云和县工业局干部姜振标在省里开会时得到了一个信息,一些邻县在制造一些玩具,效益很好。云和县木玩制造业标志性的人物姜振标立刻想到这是全县摆脱困境的一个出路。

这个设想很快得到当时县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政府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利好。”云和县玩具协会秘书长谢卫峰笑着对记者说,“于是,一帮对木制玩具产业充满美好憧憬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们最初的创业之路。”

1972年8月,姜振标怀揣着云和人发展木制玩具的美好愿望走进上海轻工进出口公司。上海公司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但并不敢轻易把单子下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来的商人,直到姜振标带领云和人通过了几次打样的考核,才拿到了上海方面的订单。

从1972年到1974年,上海总共与云和签订了三批不同玩具的生产合同。这三批订单在当时只能分配给集体企业的,个体户想要接单子那是想也别想,但是当地的传奇人物何寿祯,愣是从“计划经济”里抢了一份单子出来。现在他的儿子何尚清、何玉林,孙子何彬都分别经营着自己的玩具公司,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很有声誉。

不断地探索新的技术,使何寿祯的赤石玩具厂成了当时云和玩具行业技术革新的实验田。“虽然这一代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但技术进步恰恰是在他们这一代的推动下进行的。”据谢卫峰回忆,80年代初,云和的玩具业尚没有丝网印刷制版工艺,而何式明当时所在工厂向上海玩具公司签订的两种英文方木产品,均需采用丝网印刷。何式明找了许多技术书,认真钻研,都无法解决难题,只好跑到上海去“偷师”。他冒充玩具厂的工人进入车间,看完一次丝网印刷的全过程,临走,还乘人不备,拿了一张师傅丢弃的纸头。回家尝试了70多次,终于完成漆膜雕刻丝绢漏板工艺。就是这个何式明,后来也成为云和木玩界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何式明偷师学艺的时候,另一个传奇人物廖复新却开始了智闯广交会的故事。廖复新成立新云玩具实验厂不久,当时国内的玩具展销会广交会开始了。身为厂长的廖复新带着两大箱新开发的木制玩具样品赶赴广交会,但是,广交会要求观众不得带任何产品进馆。廖复新不甘心无功而返,他将样品化整为零分别藏在包里,绑在腰间,塞在袋中,抱在怀里,然后跟着人流进了展会,将产品向一家家摊位推销,这一趟,廖复新带回了十几万的订单。

正是这一批木玩产业的先驱者造就了云和县现在的产业规模,木制玩具生产企业在创业之初,全县只有一两家玩具厂为上海的玩具企业作配套加工,年产值不超过10万元,发展到2011年,全县已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732家,固定从业人员1.7万余人,产值达到25.08亿元,8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世界74 个国家和地区,云和县木制玩具产品出口份额占到全国同类产品的50%,浙江省的7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木制玩具出口基地。

为了不在经济危机中遭遇灭顶之灾,云和县的大型玩具集团早就开始成立自己的原创设计团队,“现在大企业都有一个四五十人的设计团队,并努力疏通国内的销售市场。”据谢卫峰介绍,如今,云和县的内销玩具已经占到了总销售额的20%—25%。

玩具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工产品,它是能打造一个时代的欢乐童年的灵药,玩具产业的欣欣向荣,或许也是验证这个时代的童年美好与否的有力佐证,相信凡是在这里出生的孩子们,都有一段童话般绚烂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