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里最爱的是谁?难道不是妈妈、爸爸吗?可如果是,为什么他又看起来更爱黏着奶奶、外婆,甚至保姆?是他们夺走了孩子的爱,还是父母没有尽到责任?专家建议,培养亲子之爱必须抓住关键期。

采访实录:

孩子的爱被抢走了

案例一:保姆比妈妈亲

由于工作关系,休完产假后,阿红和老公又忙碌起来,没空照顾孩子,干脆找了一个全职保姆。孩子东东从5个月起就一直跟着保姆小夏阿姨,因为小夏做得很尽心,就在阿红家一做就是6年。在这期间,阿红和老公每天早出晚归,东东几乎就是在小夏的照顾下长大的。现在,在东东眼里,小夏阿姨比谁都亲,晚上情愿跟小夏阿姨睡也不愿跟妈妈,见了妈妈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东东甚至跟阿红说:“长大了我要孝顺小夏阿姨,一辈子跟她在一起。”阿红为此一天比一天担心,跟丈夫商量后想把小夏辞掉,可东东却说“我要跟小夏阿姨一起走。”

案例二:爷爷奶奶越界了吗?

宝宝刚满五个月,静静就上班了,孩子的爷爷奶奶从老家过来帮忙照顾孙子。开始时静静觉得老人能愿意帮忙很感轻松,但后来静静却觉得有点不对劲:孩子的饮食起居奶奶都全权照顾,自己反倒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经常感觉“孩子的事刚想插手婆婆就过来揽过去了。现在孩子快一周岁了,睡觉一定要奶奶哄,看见奶奶就笑,可是看见妈妈却没什么特别的表示,让静静很伤心。”

分析:孩子的依恋关系如何形成?

第一步:首因效应

为什么父母亲生的孩子会跟抚养者更亲近呢?据广州“金宝贝”早教中心负责人杨倩介绍,这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形成过程有关。心理学家曾做过有名的“鸭子跟随实验”,结果发现,小鸭子一生下来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将被其视为母亲,如果小鸭子第一个看到的是母鸭子,那么结果就是正常的:小鸭子会跟着母鸭子到处走来走去;如果小鸭子第一个看到的是狗,那么它就会把狗当成母亲了。在这个实验里,心理学家让刚出生的小鸭子第一个看到的是自己,那么之后,他就成了小鸭子眼中的“妈妈”。所以心理学家提醒新爸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不要离开孩子,不然对于健康亲子关系的形成十分有害。

第二步:开始“认生”

据广州“父母学堂”会长许化利介绍,孩子最早的信赖感形成于六个月前,“新生宝宝看似没有记忆力,但一般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孩子会开始‘认生’,这其实就意味着最初的信赖感已经建立起来。”据了解,一般来说,长期由一个固定养育者来抚养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认生”反应,而如果孩子在六个月前由几个抚养者不固定抚养,则孩子就不容易形成对某一个人的信赖感,从而延长其安全感的建立。

第三步:形成信心和安全感

杨倩告诉记者,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确认“我是可爱的”,“任何我需要帮助和关注的时候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就可以确认“我是有价值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在这个“安全感”建立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双方或者其中的一方给孩子的反馈不积极或漫不经心,那么孩子收集到的信息就会是“我不重要,我没有价值,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一无是处,是讨人嫌的”,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专家分析表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与父母之间逐步形成“依恋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叫做“安全依恋”,即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如果父母离开他们会哭闹等,父母回来后哭闹就可以减轻;第二种叫“不安全依恋”,表现为父母离开后孩子没有特别反应,而父母回来后孩子表现出愤怒、冷漠或“又爱又恨”的矛盾情绪。前一种依恋关系是健康的,而后一种却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专家认为,前面提到的孩子对父母感情不深的情况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由于在首因效应期、初步信赖期和安全感建立期里孩子都没有足够的机会和父母相处,自然会把依恋关系寄托在其他长期养育者身上。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日后会容易出现自卑、矛盾的性格。

专家建议:避免“夺爱”小药方

药方一:健康大家庭应讲“秩序”

心智源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夺爱”看似是隔辈人或保姆的某些行为“越界”,其实是由于孩子所在的小家庭应具备的能力不够所致。

什么是家庭的秩序呢?据刘中良介绍,家庭秩序的第一要义就是分清“核心家庭”和“源家庭”。这是社会学范畴内的概念,虽然并非新的提法,但这种观念在中国家庭中还远远没有树立起来。据了解,所谓的“核心家庭”就是指孩子和父母,而“源家庭”指家庭中新爸妈双方和其各自的原生家庭,也就是新爸妈和其各自的父母。中国家庭一旦有了孩子,由隔辈人,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帮助抚养的情况非常普遍,往往组成新的“复合性”家庭,这就使得家庭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秩序”是必要的。

在复合家庭里,家庭秩序强调必须尊重“核心家庭”“核心人物”,即孩子爸爸妈妈两个人的权力,同时孩子的父母也要明确自己必须担负的义务。具体而言,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爸爸妈妈一定要是“说了算的人”,而不是孩子的隔辈人。专家强调:“孩子的隔辈人可以去教育、批评、指挥自己的子女,而对于他们的孙辈来说,他们却没有这样的权力。另一方面,孩子的父母也必须明确‘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应该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