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铺垫迁移,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生: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比值。

(出示练习)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学生计算)

12∶18 ∶ 4.5∶2.7 10∶6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 ∶和12∶18,4.5∶2.7和 10∶6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

二、自主探究,明确思路。

1、比例的意义

根据∶=12∶18, 4.5∶2.7= 10∶6

师:象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称——比例(板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比例?

(学生说,老师补充,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试一试

下面老师就请你来试一试

⑴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6:10和9:15 20:5和 1:4和6∶4 0.6∶0.2和∶

师:20:5和 1:4为什么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学生思考、讨论)

师:你能想个办法给20:5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

想一想:这样的朋友可以找几个?…

你认为这些朋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你能向大家都介绍一下用什么方法找到的吗?(让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师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评析: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3、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它们前项和后项。今天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我们看看课本第2页是怎样给他们取名的?

师: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了吗?谁能介绍一下在8:5=120:75,1.5:3=2.5:5中,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生1:8和75是比例外项,5和120是比例内项。

生2:1.5和5是比例外项,3和2.5是比例内项。

师: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8:5=120:75,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生:(高兴)真的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师:(小结)由此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可根据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反馈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面比例。

6:3=8:5, 0.2:2.5和4:50

2、同桌一人写出一个比例,另一人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写得是否正确。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填写适当数

3:18=5:( ),为什么填30?

12:( )=( ):5有几个答案?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题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评析: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主要引导学生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里,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到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