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游戏课程是在不断的研究和修正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课程的发展过程是教师、幼儿与设计者共同参与课程建构的过程,其中包括教师主动调整教学活动内容、策略的过程,也包括设计者不断反思、改进方案的过程。下面,我们通过对游戏活动《换衣服》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来看一下课程的改进。

对活动设计的分析

通过观察与反思,我们分析了为教师提供的游戏活动设计与建议,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相邻数”概念的表述不够准确,从而导致教师对活动目标把握不清晰。

在我们的活动设计中,“相邻数”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即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数(除1外)比前面的一个数大,比后面的一个数小。”这样的表述是不准确的。相邻数并不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数学概念,一般的理解为,相邻数是具有相邻关系的数,相邻关系就是两个自然数之间差1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除1外)都有两个相邻数。

让幼儿找出一个数的两个相邻数,是为了让幼儿感知数与数之间的相邻关系,因此,幼儿对数与数相邻关系的感知应作为游戏活动的重点。我们给了教师这样的提示与建议:“要求选择的3个数字必须是相邻数(如1、2、3,2、3、4,3、4、5)”,“如幼儿选择了3号衣服,则应该选择2号帽子、4号裤子配成一套”,这样的指导语给教师对课程理解带来了偏差。由此看来,活动设计对概念表述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活动目标的把握。

2.应根据中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来帮助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相邻关系。

在《找好朋友》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鉴于本班幼儿的理解水平,对原活动设计《找邻居》作了一下改动,初衷是好的,但这样改动后没能突出相邻的关系。如果担心幼儿不理解“邻居”,教师可以让幼儿找“跟你挨着的好朋友”,这样幼儿就容易理解了。教师将幼儿自由组合的“3、4”,“1、2”改为“1、2、3”和“4“,既不利于幼儿对相邻关系的感知,也忽视了4号小朋友内心的失落。因此,在游戏实施指导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指导教师关注幼儿当时的反应和感受。

虽然活动设计不可能在“提示与建议”中考虑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运用的全部教学策略,但却必须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包括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根据富森(Fuson, Rdchard & Briars,1982)等人的研究,在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习用一种正确的顺序说出数词,对数序的感知从“连串”水平发展到“双向数链”水平,然后才能在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中班幼儿理解相邻数关系需要的已有经验是对数序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再感知相邻数间数量的差别(多1或少1)。因此,幼儿对数序的感知和数量的感知应成为活动设计中两个依次递进的关键点。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