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他的名字取得好,他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他一定全身都是浩然正气。他曾经到岷州当刺史,岷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当地有一个风俗,只要家里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让他自生自灭。他觉得这种风俗太坏了,孝跟义全丧失了。所以他就主动把那些被丢在路旁的病人,统统接到他的衙门来照顾,也找了很多医生来治疗。等到这些病人恢复健康了,再请他们的家人来接回去,并跟那些家人说:“我跟你爸爸都相处这么久了,你看我也没病。”那些做子女的就会觉得很惭愧。他正是以德来唤醒人民的惭愧心,把当地毫无孝义的风气整个扭转过来了。所以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慈母,把他当母亲一样看待。辛公义不只挽救了百姓的生命,还唤醒了每一个人的良心。人的良心丧失了,纵使还有命在,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古代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违背道义。

“过不规,道两亏”。假如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那我们就失德了。劝要抓对时机,还要有正确的方式态度。当我们都可以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社会就能形成一个很祥和的风气,进而能“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一个团体假如能够非常和睦,则一定会非常兴旺。所以我们处众当中要以和为贵,该规劝的时候要“规过于私室”,要顾及他人的面子。

4、取与之间为什么要“与宜多,取宜少”?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比方说家里分东西,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当对方比较困难,我们应该多给,自己少拿。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那家庭成员之间就会处处体谅,处处相让,而不会处处相争。当家庭一团和气,确实整个家族都会兴旺。能让,我们就去让。周朝也因为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让给了自己的侄子,才打造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也能够让全国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有些人很怕让,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没了。人不能只看眼前,当你让了,成全了德行,成全了家庭的和睦,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当你有这么多的福分,自然往后就会有所回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恒古 不变的道理。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要随顺天理、随顺人心去做。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