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之间的争吵打闹太普遍不过了,可问题在于,有不少家庭由于小朋友之间的吵闹,结果闹得两家父母近乎绝交。一定要闹到这样的程度吗?也许,父母们忽略了一点便是: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态度及方式,正是在为孩子做榜样,也是教育的一个模式。

基本而言,当出现这种状况时,如果父母之间判断错误、得到的答案有偏差,很可能会令矛盾升级成为大人之间的问题,甚至导致双方父母的友谊走向终点。因此,谨慎、公正得对待非常必要。

一、别让孩子间的矛盾升级

事实上,当一群学龄前的儿童在一起玩耍时,这种情况并不罕见,甚至时有发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很可能由于分享一个玩具,前一分钟还喜笑颜开,接着便你推我攘。但是,大人们的处理态度与方式则会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如果有失公允,则将导致母亲之间的敌对情绪,即使彼此是好朋友,也会难免于这类意外。

所以,由于这个原因,向家长们客观得建议一些方式。如果是你的孩子攻击了别的小朋友,作为父母,需要第一时间让孩子住手;如果当时你不在场,那么被攻击的孩子父母则拥有第二权利,但如果你在附近,那么对方的父母应该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并且决定如何处理;如果双方父母都不在场,那么可以由目睹事件经过的朋友告诉你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与事件无关但看到经过的家长代替你训斥“斗事”的小朋友,但前提必须是他了解经过,公正评判,并且与孩子们的父母关系非常好。

从客观角度来说,当看到别人训斥自己的孩子时,父母会表现出本能的保护欲,与此同时,大人们的严厉和批评会令当事者的父母非常难堪和尴尬。即便你知道自己的孩子确实做错了。

二、子不教、父之过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老师们在职责范围之内,可以公平、公正的对孩子提出纠正、批评,甚至训斥。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以及与父母关系非常亲近的朋友们,当看到孩子做错事、犯错误的时候,也会即时指出。这样有助于非常合理得让孩子明白:你伤害了别人,而这样是不对的。

另外,当问题升级到需要对孩子进行严厉的训斥,或者某种形式的惩罚时,父母应该担当起这一职责。可是,如果你不愿意这么做,那么在亲友们帮你管孩子的时候,请把嘴巴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