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物体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学情分析: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物体的形状》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两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这部分内容前,我对所教两个班级的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我在学生面前出示了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牙膏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茶叶罐(圆柱),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结果有46%的学生说出了平面图形的名称,35%的学生能说出一种或两种物体的名称,19%的学生能说出四种物体的名称。这是学生的认知起点。由于幼儿园的教学中已经出现了平面图形,所以学生在入学之前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生活中虽然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立体图形,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但大多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还是比较陌生。

教学目标:

根绝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制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即结合实物对形体的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

2、能识别这几种形体,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

3、通过触摸、滚动等行为能区分平面与曲面。

4、培养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5、通过活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物体。

1、创设情境,介绍盒子里的物体。

2、出示课题。

3、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4、汇报反馈,小结概念。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在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物体,然后让学生物体的形状进行初步的分类,同时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利于有目的地组织下面的学习活动。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比较陌生,教学时教师出示实物,在此基础上出示抽象的实物图形,让学生观察记忆图形的样子,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小组活动,初步了解物体。

1、摸一摸,感受面的特征

(1)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征。

(2)汇报交流这四种物体形状的特征。

(3)引导学生对比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4)记忆物体的形状,把四种形状的几何体学具放到刚刚分好的四类中。

2、滚一滚,体验不同的运动方式

(1)小组合作,发现不同的运动方式——滑动与滚动。

(2)对比区分圆柱体与球滚动的方向。

(3)小结:有平平的面就可以滑动,有曲的面可以滚动。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一起合作,通过看、摸、比、想、滚一系列的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不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操作分类,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建立表象,构建新知。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将“做”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构建的数学,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根绝物体的特征猜谜语。

2、数图形:(电脑出示用四种立体图形拼成的小狗)。 让学生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3、游戏:“看谁摸得准”。

4、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5、生活中的物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从“猜谜语”、数图形、游戏“看谁摸得准”,这些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参与着猜测、思考、表达等数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主动探索出这四种物体之间的区别,从而加强对这四种物体的认识。然后又通过“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生活中的物体”两个环节,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运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

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一定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直接问“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使知识重回课本,以便学生复习时产生不必要的陌生和迷茫。

五、教学策略(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活动探究、直观演示、观察比较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活动探究发:以直观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它遵循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六、教学特色。

1、设计有趣而富有童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3、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开拓学生思维。

4、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根绝学生的表现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激励,促进学生的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