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与东南亚各国关系最为密切。太祖在位时,琉球、暹罗、占城、爪哇诸国先后遣使入贡。成祖即位,多次遣使到各国招徕,宦官郑和几次出使,尤为一时盛举。

郑和下西洋

“西洋”在明代是指婆罗洲(今文莱)以西地区,以东称东洋。郑和出使所经地区多是东南亚各国。永乐年间,对外交往有所高涨。成祖即位后,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维持明朝在这些地区的地位,宣扬国威,不断遣使四出,这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使者,郑和是其中的佼佼者。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人。洪武时入官,初在燕王藩邸任职,后随朱棣起兵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俗称“三保太监”。郑和出身穆斯林世家,又信佛教,东南亚各国人民多信佛教,穆斯林也很多。而且郑和通晓诸国文化习俗,又知兵习战,能武能文,自是恰当人选。郑和出使这些地区,特别有利于发展与这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与副使王景弘奉命出使。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经福建五虎门出海,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经南海入西洋,途经爪哇、暹罗、苏门答剌、阿鲁、旧港、满剌加,经锡兰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回航。永乐九年九月返回南京。郑和这一次航行共有船只六十二艘,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永乐五年、七年郑和又两次出使,他积累了更丰富的航海经验。

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郑和受命远航阿拉伯和东非一带,作第四次远航。次年冬出发,到永乐十三年七月返回,历时一年八个月左右。这次出使到了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今属伊朗),接着又到了阿拉伯半岛南端的剌撒、阿丹(亚丁),又到了红海东岸的圣地天方(麦加)。同时,郑和使团还沿非洲东海岸南下,依次到了木骨都束、卜剌哇(今属索马里)、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等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友好关系。接着,郑和在永乐十五年冬至永乐十七年七月、永乐十九年冬至二十年八月,又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出使。

郑和数次出使西洋,虽然意在宣扬国威,开拓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但毕竟开支浩繁,所以屡屡遭到臣下的反对。明成祖一死,继位的仁宗便听从了夏原吉的建议,“罢西洋取宝船”。西洋宝船的罢设,其原因似乎不仅限于此。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开创,其国力强盛,已非昔比,若单从财力上讲,此时应具备更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其关键在于,随着明初国内统治的逐渐巩固和对外的开拓,明朝也正面临着一个时期的重大转折。到仁、宣时,仁宗、宣宗二帝无论从阅历还是本人能力讲,都远逊于太祖、成祖二帝,而且由于社会的稳定,使他们无力也无心向外开拓发展,他们意在如何守住大明的江山。所以这次罢设后,直到宣德五年(1430)六月,宣宗“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命郑和组织第七次出使。这次出使从宣德六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七月,历时一年七个月,历经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如此,但这次出使规模和影响却远非前六次可比。在这次出使前,郑和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立《通番事迹记》碑,后在福建长乐也立碑勒铭,历记以前数次下西洋的始末,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史料。之后,明朝政府再未进行过类似大规模的出使活动。

郑和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以郑和为首的官兵数万人,远航海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团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分别记录了航行诸国的见闻。《郑和航海图》和郑和的《针位编》,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与东南亚各国之关系

明朝初期,东南亚各国不时入贡,关系极为密切。洪武时规定,琉球、占城等国来朝就“任其时至”,不作限制。另外,明政府还设置市舶司负责中外贸易事宜。洪武三年(1370)在宁波、泉州、广州分别设置,并规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洪武七年一度罢设,由沿海地方长官负责。永乐元年(1403)又依洪武初制设市舶提举司,“寻命太监提举市舶”。

永乐年间,东南亚各国不断遣使和商队来中国。据统计,永乐二年(1404)暹罗、日本、琉球、中山来了两次。永乐三年,暹罗、琉球、山南、山北来了两次,琉球、中山来了三次。郑和下西洋以后,来中国的更多。如郑和第一次出使于永乐五年回国,“是年,琉球、中山、山南、婆罗、日本、别失八里、阿鲁、撒马尔罕、苏门答剌、满剌加、小葛兰入贡”。除少数的几个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使节的来访都与郑和的出使有关。许多外国使节就搭乘郑和的船只来中国。永乐十七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回国时,就带回了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贡使。永乐二十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时,随郑和来中国朝贡的共十六国,各国“悉遣使”,“贡方物”。这在中外关系史上,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盛事。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除了一些王子、王妃外,共有四个国家的国王八次来华访问。这也是以前朝代所不曾见过的。

一是满剌加。永乐九年(1411),满剌加王拜里迷苏剌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余人来朝,受到明皇朝热烈而隆重的欢迎。永乐十七年,继位的新王又率领妻子和陪臣来中国谢恩。其子继位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和宣德八年(1433)又两次来华,其中最后一次在明朝的南北两京逗留了一年半时间,直到宣德十年四月,明朝才派船送其回国。从永乐九年到宣德八年的二十二年间,满剌加王三人四次来华。

二是苏禄。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王、西王、峒王同时来朝。他们“各率其属及随从头目凡三百四十余人,奉金缕表来朝贡,且献珍珠、宝石、玳瑁等物”。原来苏禄并不在朝贡国之列,这次以如此规格的朝贡使团来华,使明朝廷感到惊讶和高兴,认为苏禄三王“倾国来归,鳞次阙下,亦向化之笃也”。明成祖亲自设宴款待,并根据苏禄国王的要求,为他们加封,赐诰命及袭衣、冠服、印章、鞍马、仪仗。明朝为苏禄国王加封,实际上就是承认了苏禄为独立国家和苏禄国王的地位。但在他们回国途经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哈因病去世,即葬在德州。东王眷属和陪臣守灵者,大都长期住在中国,其子孙长期享受“廪粮”、“布钞”等,受到诸多优待。明中期以后,因各种原因,两国官方较少往来。

三是浡泥(今加里曼丹岛)。永乐六年(1408)八月,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领妻子弟妹等家属及亲戚、陪臣等一百五十余人来明朝京师,奉表朝贡。明成祖在奉天殿召见,亲与交谈,在华盖殿和奉天门,接连设宴款待,并命大臣一人在馆舍陪侍,赐予仪仗及金银丝绢等器,甚为丰厚。但麻那惹加那乃不幸于十月间病死南京会同馆,明成祖为此“辍朝三日”,命厚葬于安德门西,建陵树碑,谥恭顺王,并“命有司岁于春秋用少牢祭之”。永乐十年袭封的国王遐旺带领母亲和妻子再次来朝,明成祖对他的馈赠也十分优厚。

四是古麻剌朗(即麻剌,今属菲律宾)。永乐十八年(1420)十月,国王剌义亦敦奔率妻子陪臣来朝,第二年至福建,国王因病而死。明成祖闻讯非常悲痛,“命有司治坟茔,葬以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