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背景、特点、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阶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各科中又处于核心地位,它的教学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各科的教学实施。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在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中处于突破口的地位。而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状况并不容乐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底年级段的识字教学以课堂板书教学为主,形式单一,识字成果检测不科学。

课堂板书这种识字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会一个个字的音、形、义,而人不易识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中,默写率是检测识字成果的最常用方法,种种测试识字成果的考试忽视识字能力这一因素。

2、中高年级语文课重内容分析,轻学生亲身体验。

语文课上,老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课文内容反映的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说教,这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感。

3、着重语言知识训练,忽视在现实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着重剖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探究所谓的微言大义,把浑然一体的文章肢解成缺乏灵气的知识块;技巧上重讲解、轻理解;语言知识巩固以考试为主,缺乏在现实情景中动手实践。

4、教学评价以书面考试为主,这有碍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

书面考试侧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测试,而忽视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方面的薄弱都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其次,语文教学评价也忽视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一因素。语文源于生活,最终也应归于生活,任何脱离实践的语文教学都是片面的。

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把学生死死限制在学科范围内,缺乏与其他各学科、其他各种准课程资源的整合;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中,不积极引导学生在广袤的现实生活中学习、应用语文知识,这不利于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概述

1、背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新课程设置: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综合与分科并重,高中以分科为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无限的语文世界中自由探索。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在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扩展知识、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同生活实践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用语文①。小学语文的基本功包括:理解、表达、观察、思维,基本功的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小学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具有综合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它们相对独立,有各自训练重点,又相互联系,只有全面协调的进行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能力。语言文字是工具,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课外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因此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入社会,体验生活,这样肯定能提高他们的语文观察、理解等各方面的能力。

2、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和传授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所得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可教学中,老师是观察者、指导者,氛围营造者;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去探索、体验乃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它的课程设计具有模糊性、生成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的特点。

模糊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内容具有内隐性、全息性的特点,它超越于文本,把一切用母语表示的文化形态都作为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专题,从模糊情景中获得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没有特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它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达到目标机械装配的过程。随着活动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②。综合实践活动常依据某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每位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1、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识字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用字规范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用字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同时,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提倡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活动组织和创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班队活动课相结合,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班队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可举行主题读书汇报活动,用讲故事、朗诵、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语文教育有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堂。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诸如“我是城市小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环保小卫士组,城建小博士组,文明使者三组,并让他们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将研究结果进行交流。

2、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经常是相互交叉,交互促进的。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

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活动方案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掌握语文知识,形成那里。教师在这一阶段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

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通过相互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源于对传统语文课程结构和操作模式的反思③。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原有的知识背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当然,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肯定有不足之处,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敢于、善于实践,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式。

注释:

①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指导委员会,组编。

②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以研究性学习为线索[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③张爱民,适度模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的情怀[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02年第10期。

参考文献:1、林元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j],《安徽教育》,2002年第18期。

2、张爱民,适度模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有的情怀[j],《小学教学设计》,2002年第10期。

3、黄焕勋,对小学语文现状的思考[j],广西教育,1995年第21期。

4、小学语文教师[j],2003年第1—5期。

5、崔峦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论[m],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指导委员会组编。

6、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7、刘明远编著,刘芳主编,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