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的今天,很多教师把重心放在了探究实验的设计上,却忽视了交流研讨。科学探究中的分析、研讨不到位往往导致一节课虎头蛇尾,看似气氛活跃,却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难收实效。本文从“交流形式”、“交流深度”、“交流氛围”等方面对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研讨环节的“低效”问题作简要分析,摸索“现象描述”、“数据分析”、 “技能发展”等几种典型实验的研讨策略。

【关键词】探究实验 研讨 有效性 误区 策略

实验探究是科学课的核心,脱离了实验探究的科学课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亲历探究过程的学生很难触及科学的本质。分组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探究形式,其基本过程一般是

个人的观察、研究、分析所得需要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被评价和纠正,在全班形成初步共识,再与权威的证据对照,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因此,有效的交流研讨过程是结论得出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从动手操作到思维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实验操作进行得热火朝天,而交流、研讨草草了事的情况屡见不鲜。基于中国的教育背景,课堂时间短,教学内容多,是造成研讨“低效”的客观原因。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生研讨环节的组织和调控方面存在一些误区。针对误区,制定可行的改进策略是提高学生研讨有效性的主观努力方向。

一、研讨环节中常见的误区分析

交流研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求同”,也就是检验小组的实验结果或找到的规律是否与其他小组相统一。不统一的实验结果将在交流研讨中被排除或者被同化。“存异”,指的是尊重实验数据,对不统一、有偏差的数据和现象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从科学探究的本质而言,“求同”和“存异”对立而又统一。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研讨环节的认识和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很容易忽视交流研讨的本质,为了交流环节的必要存在而交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