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和学习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如何改变往日“枯燥、无味”的数学使之变得生动有趣,幼儿爱学、乐学,学得好、学得快呢?

一、面理解和认识幼儿数学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育被演绎成一种以为小学数学教育打基础为目的,以模仿、记忆和练习为过程,以强化幼儿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为结果的活动模式。这是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片面的理解。王老师告诉我们数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习数学必需包含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幼儿数学是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只有重新认识和了解了幼儿数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讲故事、创情景,使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趣味化、游戏化

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王老师将故事引入数学学科,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放到起伏跌荡的故事中去,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幼儿,孩子们通过听故事、看表演,边听故事边看表演,边听故事边思考,边听故事边回答问题,让幼儿主动学习。然创设教育情景让孩子参与表演。孩子的兴趣在,注意在,孩子学起来也快,学得也轻松了。如孙晶老师在教“10的分解、组成”时,边讲故事边表演 “孙悟空变出10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都有一些不一样,猴爷爷想把它们分成两队,可老眼昏花看不清,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按小猴的不同来分一分。”孙悟空是小朋友们熟悉的人物,大班幼儿又特爱帮助别人,表现自己,所以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时应注意:

1.故事语言组织严谨、逻辑性强,简练而不累赘,通俗易懂,否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将数学活动变成表演活动,本末倒置。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