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受到了尊重。可是有一种现象在课堂上却时有发生,那就是“插嘴”如何看待学生课堂上的“插嘴”呢?我总不断在思考。

记得在上第五单元《爱发脾气的孩子》这篇课文,当我讲到“以后每钉一颗钉子,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着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这一句时,话没说完,小超同学就插嘴问“木桩上的洞填不平,为什么他会非常难受呢?”我先一楞:这正是我马上要提的问题,是以课堂纪律为重批评他插嘴,还是顺着她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呢?我下意识地瞪了他一眼,他不好意思地笑着,并抓了抓头。他已经知道不应该“插嘴”了,我就不要在批评他了吧。我顺势引导,说:“这正是老师要问的问题,你能回答吗?”他摇了摇头,认真地和同学们一齐思考。忽然又一位女生插嘴叫道:“爸爸让他发一次脾气就在木桩上钉一颗钉子,他每钉一颗钉子就代表自己又发了一次脾气,而且当他向同伴道歉后虽然能把钉子取下来,可是他的朋友还是越来越少了,他当然难受啦!”同学们经他一提醒,便纷纷举手,……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当时我想:正是这两位同学的“插嘴”带动了其余学生的思维,这个问题的答案才得以从学生口中说出,如果学生每次单方面从老师口中得到答案,学生一定又是一副似懂非懂的表情,那样教学效果可是大打折扣哦。

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种现象,觉得教师应认可这种“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了,我认为有时多几个这样的插嘴,课堂气氛将会因之而活跃起来。当然,老师在认可这种“插嘴”的同时,也要适时制止有些学生的恶意“插嘴”,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引导者的地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