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培育认为

所谓“逻辑思维自我承担能力”即通常表现的责任感,就是指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能够为自己和其它人所共同存在的生存目的,主动地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和进行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能力。

因为,社会生存信息环境范畴大小的不同,于是我们把在这些不同范畴中主动形成的“责任承担能力”分为“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和“自我责任承担能力”。

1.“社会责任承担能力”

所谓“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就是指能够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所确定的法律、法规和人类约定俗成的各种道德行为意识规范为目的,积极主动地为这些目的编织逻辑思维程序和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能力。例如:孩子看见地上别人丢弃的垃圾主动捡起,放入不远处垃圾桶等等。

2.“自我责任承担能力”

所谓“自我责任承担能力”就是指,在社会生存环境中,能够为自己所拥有的生存和生活目的而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和进行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能力。例如:孩子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己的玩具等等。

对孩子实施责任感的培育,父母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父母会认为面对这个年龄的孩子阐述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太沉重。其实不然,对孩子责任感的培育也要及早进行,而自我责任承担能力往往是父母有意识培育责任感的突破口,否则我们会发现,当孩子能够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把自己使用过的东西放回到原处的时候,对父母的不舒服,孩子除了问候之外,就只能去忙活自己的事情;睡觉前孩子不会忘记去照看一下他的小动物,但不会想到去给生病的父母端一杯水……

那么,应当如何进行合理的培育呢?首先我们要认清责任承担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相对长时间和合理的培育,才能使孩子形成的“习惯目的性逻辑思维”和“习惯目的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希望父母能够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到实际培育过程中。

妈妈和3岁左右的孩子到楼对面的超市里去买东西的时候,突然下雨了,可是没有带雨伞,这时候妈妈可以用“回家拿伞”这件事,对孩子进行培育,这对于能否使孩子未来形成“责任承担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

妈妈对孩子说:“宝贝,要下雨了,妈妈没带伞,所以我们都会淋湿的,妈妈带你回家,你帮妈妈拿把伞好吗?”

在‘你帮妈妈拿把伞好吗?’在这句话当中我们会发现,孩子是责任能力承担者而妈妈是被承担者,孩子在听完这句话后,他的逻辑思维会形成“帮”妈妈拿伞的复制认识,在这个复制的逻辑思维里面,“帮妈妈拿伞”就是孩子所复制的“责任承担能力”逻辑思维外在表现过程。

运用这样的培育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育后,当孩子五六岁的时候踫上同样的情况,妈妈就要运用这样的话,来进行第二步的培育,即:

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下雨了,妈妈忘记拿伞了,你回家帮妈妈把伞拿下来,妈妈在这里等你。”

这时候,孩子会很自然地回家帮妈妈拿伞(责任承担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初步实现);等孩子再大一些,再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就会主动地跟妈妈说:“妈妈,您在这等会,我回家拿伞去。”而这个表现过程就意味着孩子责任承担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已经形成了。

依此类推,比如爸爸生病了,孩子可以代替妈妈给爸爸递药,递水;大人拿了很重的东西,让孩子力所能及的拿一些物品等等。父母不要认为,现在孩子年龄还小,这些事情没有必要让孩子参与分担,可是这样就会造成,当有一天你认为孩子应该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才发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此匮乏。而且父母还会发问:我给你们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尽了那么多的义务,承担了那么多的责任,孩子们,你们没有看见吗?难道你们没有学习到吗?

除此之外,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培育,当孩子在“比较环境”(幼儿园或者集体环境)中,初步实现了责任承担习惯性逻辑思维,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和父母充分协商探讨的前提下,把在“比较环境”中已经形成的责任承担习惯性逻辑思维,通过孩子在“比较环境”中的“比较心理”,在半年到一年的相对时间内合理地、逐步地转移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这样,同样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责任承担习惯性逻辑思维,而且,会实现更高的效率。

总之,针对孩子“责任承担能力”的培育,绝不是一次两次的培育游戏和活动所能实现的。只能是在合理利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所依赖的信息环境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有序的方式、方法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

我们希望父母不要放松或忽视孩子“责任承担能力”的培育。因为“责任承担能力”的良好形成同样是决定孩子未来在社会生存环境中能否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因素,“责任承担能力”的缺失会导致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遇到很多的生活麻烦和生存障碍。

结语

逻辑思维五大基本能力是孩子未来获得更多幸福和快乐,以及人类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生存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人们应当围绕着这五大基本能力对孩子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育,具体的培育方法笔者将在本丛书的相关章节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