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成课程其实并非课程模式,而是一种课程观念,是对课程的一种看法,它不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课程,而是教师在与儿童一起活动时,逐渐发现儿童的兴趣点和需要,有目的组织适合儿童当前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生成课程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边活动边生成,其本身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一、正确把握主题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关系

在探究活动的教育实践中,把握好预定与生成的平衡是一道难关,预定内容过多,幼儿就会丧失自主探究的机会;生成内容过多,则易造成“放羊式”的状况,同样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如何把握好预定和生成的平衡关系呢?

1、预定与生成活动内容的互换。

如;在“我爱祖国”主题活动中,我对教参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围绕主题要求:了解我国名胜特产;交流旅游感受和经验为切入口开展活动的。活动前在师生谈话中,我感到孩子们目前迫切地想要把自己的旅游中的点滴经验与同伴分享。抓住这一生成内容,我们预设了“旅行卡”的活动,虽然内容是预设的,但活动是开放的 ,它的目的只是要让你的朋友了解你在旅行中的一些事情。活动中,孩子们或三五成群,或独立思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交流。(穿插幼儿的表征)幼儿的记录内容不同、记录形式不同、还有了等分的意识,在此次预设活动中 ,我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充分发挥了每位孩子表达的机会,发展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此活动给孩子留有了较大自主发展和生成的空间。在解读孩子们的记录,倾听孩子们的交流后,又有新的有价值的内容产生。如:等分的概念;旅游门票;导游图等。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涉及到更深、更有价值的内容,将预定活动转化为生成活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调动幼儿的兴趣,让“生成中有预定,预定中有生成”。

2、 预设和生成活动内容的兴趣把握。

在预定活动中,活动内容是事先安排,授课方式多是集体或小组,我们很难照顾到全体幼儿的兴趣需要,因此,需要老师在组织教学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用鲜艳的教具,富有感召力与吸引力的语言以及变化游戏内容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在生成活动中,我们组织的方式多以小组或个人为主,幼儿进行的是探究发现式的、主动的学习,幼儿可以自主地决定探究哪些内容,不探究哪些内容,这样将能更好地调动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发挥个人潜能,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幼儿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但生成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有目的地加以筛选或更改,以达到理想的探究结果。

3、 预定与生成活动中的需要与满足。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