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到底应该怎么减?哪些课业负担是合理、必要、有效的?校内减负校外补的症结该如何解?学校减负为何家长却更累了?校外培训机构有哪些吸引孩子和家长的魅力?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和优质作业……这一个个问题不断地考问着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

从4月3日至4月20日,本报特别开设“关注中小学生减负”栏目,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教育减负政策”的北京市《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为切入点,关注各地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经验和问题。半个多月的时间,本栏目高密度地推出了14篇报道,倾听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多方声音,聚焦减负难点、展示典型经验,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减负之道。其中,既有典型经验介绍、也有难点热点剖析,既涉及制度层面问题、也提供微观案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减负问题的最新动态。

关注各地新政,为减负造氛围打基础

为了将减负要求切实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出台各项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实现减负目标。

2013年3月19日,北京市《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正式生效。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石景山区等相继公布了区县实施减负政策的细则,均突出强化了监督政策执行的力度。该政策推出后,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与生源等就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本栏目的第一篇报道《减负新政能否导向高效课堂》一经刊发便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全国各地教育网站也跟踪转载……

四川泸州纳溪区教育局出台了《小学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奖励方案》,规定教育局对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不再统一组织任何形式的期末考试,各学校学生统考成绩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权重由原来的30%降低至10%。该举措对当地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全区各学校及师生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减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广先进经验,为减负添动力树典型

减负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从哪里减?怎么减?各地的实践与探索一直没有停顿过,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乐学会学、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成为减负的共同着力点。

济南市光明街小学校长程涛认为,减负主攻方向就是要减掉那些本不该有的负担,而那些本不该有的负担,主要来自于“低效课堂——过重负担——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全国特级教师马芯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积极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在实践中创造了以“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独具特色的“马芯兰教学法”,把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以感兴趣的方式学习。

北京九中实施作业“配餐”制,把作业分为“必做作业”、“自选作业”和“拓展作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学生智力等情况,亲手设计作业,精心考虑作业的范围、要求和时机,为精准地把合适的题布置给合适的学生做出了有效探索。北京多个区、县还针对800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友善用脑”的培训项目,改变“教”和“学”的方法,使中小学生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个个详细的微观案例,为减负实践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与参考。

剖析难点热点,为减负把好脉寻出路

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减负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减负仍面临不少困难,还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几位来自教学一线的北京初中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学生减负能否做到所有学校都能“一盘棋”?会不会谁减负谁吃亏?减负能不能“一刀切”?课内减了课外补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有专家认为减负绕不开人才观、评价观的改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姚炜表示,减负不仅是减学业负担,更是通过评价手段的改变来减“心理负担”,学生的心情一旦放松了,学习上就更主动了。武汉市武昌区棋盘街小学校长谢玉萍则从制度的角度提出,减负的关键是教师和校长队伍的机制改革,难点是招考制度、学生素质评价以及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改革,要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实践层面,针对如何“减负增效”,重庆实施以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教育为抓手的减负提质“1+5”行动计划;新疆乌鲁木齐从今年起,在中心城区部分小学低段试行布置分层次的弹性作业和不留书面作业的试点工作;济南市新世界小学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习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