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有他们自己的逻辑,“春风送暖,大地回春”是成人的逻辑,孩子们则相信春天是春姑娘带来的礼物,“大雪纷飞”不是什么水蒸气和固体凝结行为,而是天上造雪的机器在造雪。人类既是猴子变的,也是女娲造出来的。他们还相信,原始人为什么要穿兽皮,是因为他们想把自己扮成大灰狼、大老虎,这样就可以混在动物里,然后悄悄地射死自己想要的猎物。他们还认为,原始的“人面鱼纹盆”之所以要画上鱼纹,是因为鱼儿看到它的同伴就会游过来,然后一头撞死,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捕到鱼。

总之,儿童的逻辑,儿童对世界的解释,他们对因果关联的推断是主观的、原始的、万物有灵的。儿童的科学是科学的萌芽,它和近现代科学的相似之处在于惊奇、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精神上的相似,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成人的科学文化是理性的、客观的、严密的、分析的,而儿童的科学文化是感性的,直觉的、跳跃的、生动的。儿童的科学精神是整个科学文化的胚芽,只有胚芽发育成熟了,才能长成茂盛的大树,结出鲜美的果子。如果在它很小的时候,你就想让它开花结果,那它的根将不足以供应他的养料,他只会长成一棵发育不良的小树。在儿童的科学之树上,他的根就是他的原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原逻辑是和原始人的思维方式相似的,是一种从自身出发的逻辑,是一种想象的逻辑,是艺术的。

在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单纯地要求他们以成人的方式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花由哪几部分组成?”“花瓣有几片叶子?”当你用孩子一样明亮和纯洁的眼睛去看时,你可能会发现:那些盛开的花儿,它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对你微笑;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则羞怯地遮起了自己的脸。孩子们一定也有着相同的心灵感受,当你将他们的感受引导出来之后,他们便会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心灵图象:花瓣儿如何组成美丽的衣裳,花蕊是花儿笑开了的嘴,花茎是它的腿,风儿吹过是花儿在跳舞,浇水则是花儿在喝水。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用心灵去感受了花,他们不仅认识了花的特征、花的组成、花的颜色、花的造型,也充分感受了花的美丽、花的灿烂,他们的心灵也会为这种想象而受到鼓舞,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对花的体验。这种体验会推动它们对花的兴趣、热爱和进一步的关注。

同样地,“让儿童认识到水的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的”,这样的活动目标对儿童来说只是一张看不懂的标签,既然看不懂,就干脆换一张“画”:在郊游的时候,带孩子们寻找小溪水的足迹,听一听静静的流水声,摸一摸清澈见底的河床,感受树荫下河水的清冷和阳光下溪水的灿烂。对城市儿童来说,这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样的场景和画面或许会成为他长大以后热爱大自然、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原始动力。儿童的科学从一开始就带着灵性的、艺术的特征,它是科学的启蒙形态。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精神,成人不应过早地将客观标准的答案都告诉他们,而应尽可能地给儿童提供自己想象、创造和探索的空间。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