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走马观花,粗略。

小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类似于走马观花式,粗略,缺乏细致。只有俯下身体去,细心、静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方能找到细小的差异。如《蜗牛》一课,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排泄不一定在课堂安排学生观察时正好进行,需要在家中饲养时细心观察。还有蜗牛的呼吸孔不容易发觉,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细心发现: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当蜗牛的身体扭动时,就能看到壳的上不出现了一个小孔,这就是呼吸孔。

4、把猜测和经验当成观察

在观察金鱼游泳时,尾巴摆得最厉害,况尾鳍非常最大,最吸引学生的眼球,他们往往认为鱼靠尾巴(尾鳍)游泳,这是猜测。在观察叶子的变化,由嫰叶变成老叶颜色的变化,学生往往只凭生活经验认为嫩叶是绿色,老叶是深绿色的,枯叶是黄色或红色的,殊不知有例外,如红叶石楠恰恰相反,嫩叶是红色的,老叶是绿色的。

二、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科学课上着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良好的观察品质及其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引导小学生进行观察时,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的目的,让小学生带着明确的观察目标开展观察活动。只有目的明确,目标清晰,观察时才能抓住重点。例如,在《面包发霉了》一课中,我布置学生“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这一后续观察活动时,我首先问小学生:“你知道霉菌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吗?你想了解霉菌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吗?让我们通过观察来了解一下吧。”然后引导小学生们设计实验观察计划进行课后观察。由于观察的目的要求明确,小学生们就很乐意地,并且很仔细地每天进行观察记录,然后根据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了霉菌生长跟潮湿、温度、空气、光照等条件有关的科学结论。

2、把握观察的严谨性。

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在观察活动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防止主次不分、顾此失彼。学生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并能找出在某种条件下感知观察对象所反映的各种可能情况。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