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而我却对妈妈的爱理解的迟来。.....

在一个毛雪纷飞的夜晚,明亮的灯光照射在妈妈那已布满皱纹的满脸,我却。.....“妮子,天冷啦,我给你织一件毛线衣吧!”妈妈亲切地说 .“好好,明天就去买。”我迫不及待地说。早上,外面的雪依然不停,小溪已停住啦歌唱,那大树爷爷还要坚持脱衣训练自己的身体。我一大早就把妈妈拉去买毛线衣。买好毛线以后,我老是要妈妈赶紧织,只要妈妈一停,就算一秒,我都要像个啰嗦老太婆一样叫起来:“快点织呀!你不是说要帮我织的吗?你反悔啦?怎么那么慢。”我不解说。妈妈的眼睛湿润了,而我却说啦句:“哼 ” 一句哼,深深的扎进妈妈的心里。妈妈只好继续工作,那时的我多么不懂事。 妈妈每天连觉都睡不好,织的速度也慢了起来。被我发现后,我催的更凶啦。为了让我穿上暖和的衣服,妈妈只好每天“加班 ” ,非常劳累。

终于有一天,妈妈支撑不住啦,她病了。爸爸叫我照顾妈妈就走去上班了。可是不懂事的我虽然比平时懂事了许多,却说出了对妈妈不敬的话:“妈妈 ,您病啦,今天就少织一些吧!。”妈妈听我这么一说,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赶紧跑去把毛线拿来继续织。妈妈的病情逐渐加重,后来连说话都困难了,只为为我织一件温暖的毛线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深深的情,包含着妈妈对我浓浓的爱,我的不懂事给啦妈妈无穷的刺,妈妈那爱我的心上成啦满布的刺。因为我的过于不懂事,妈妈已遍体凌伤。几天后,妈妈被调去北京训练啦,我眼眶里不禁流出许多泪花,我哭啦,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同意去那,可能是因为我的不懂事。我多么想说一句:“妈妈,对不起,我明白啦,爱是什么。爱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但一定需要默契与投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时候,掩不住脸上的笑容,按不住心中的喜悦,抖落衣冠上层累的风霜,拂去心头积淀的风尘,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芳草萋萋,花香阵阵,白云舒卷,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不尽的思念。母子相依,热泪盈眶,握着妈妈温暖的双手,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禁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情思涌动,在孟郊笔下,就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栖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已田园寥落,物是人非。凄苦忧愁,睹物伤怀,他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无家别》。“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下千秋之泪。东汉末年,蔡文姬被乱兵掳至匈奴,作别家国,万里投荒。在被汉使赎回时,母子诀别,含悲引泪,亲朋相送,凄凉感伤。她在所作《悲愤诗》中写道:“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凄怨哀伤,声节悲凉,读之使人落泪。唐人曾以此为题,作胡笳之曲,如泣如诉,欲歌欲哭,一种醇烈的母子之情充溢于曲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