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上完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在前面设计环节都没有问题。从歌曲入手,导入课题。因为前面一个单元What’s this?这个句型还没有学过,所以我前面把What’s this?It’s a…进行了重点的讲解。这样把课文中的两个难点:What’s this/that?先分解一个出来,这样到课文讲解会容易得多。但这里形式还可以再巧妙一些,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连线环节有一点小问题。设计时,应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设计题目,所以顺序应该是doll , ball ,robot。得到的教训是题目设计非常重要,一定要根据学生最底层的思维设计。

最大的问题在于本节课是课文教学,所以要注重课文的整体性,教师一定要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把文章读懂、读透,理解课文每一幅图的含义。我在设计前面导入课文时都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连完线It’s a…It’s for…之后,我应该让学生打开课文,让学生找出哪两幅图证明球是Mike的。哪两幅图证明洋娃娃是Helen的。哪一幅图证明机器人是Tim的。让后分成三个问题让学生同桌选择一个问题讨论并把你选择的图的句子同桌读一读,说一说意思。这样设计就可以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解决的非常好。在讲到Helen打开她的礼物洋娃娃时还可以告诉他们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几幅图讲完之后What’s this/that?的区别在讲课文的语境中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最后也非常自然的到了最后一幅图Tim的延伸。

讲完之后,再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我想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读了,也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出来。

其它细小的问题也要注意,如怎样在40分钟以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提高,怎样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越来越高,我还要再进行思考。虽然我在我们学校这样上课时学生的热情非常高,但毕竟这是在其他学校,有一些情况是你无法控制的。但你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能,我已经教了12年了,在比赛的技能与方法上面还要再深刻思考,我在要求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