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会把性格形成与心理发展联系在一起。不错,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优秀的性格。著名心理学家E·埃里克森通过临床观察与经验总结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论”。他认为,人的成长历程可以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否能顺利度过这8个关键期就决定是建立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心理品质。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从孩子出生到6岁,这短短的6年间存在3 个心理关键阶段:

0~18个月左右,学习信任的阶段;

18个月~4岁,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4~6岁,发展主动性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0~6岁是孩子个性形成、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的父母能抓住这3个时期,因势利导,顺势培养孩子的优秀性格,成功或许就把握在他的手上。

0~1岁左右学习信任的阶段

“我要妈妈 ”——解读婴宝宝的依恋情节

如果宝贝对你显现出格外地亲昵,你走在哪,他都像条小尾巴一样跟着,要恭喜你,这表明你与他已经建立起了信任关系。

孩子对你的依恋基于对你的信任。一个新生命刚来到了这个世界,恐惧和无助充斥着他的心灵,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还需要另一种感觉,这就是爱和安全。

这种安全感来自妈妈(或照顾者),实际上妈妈(或照顾者)也是小婴儿和陌生世界之间物质和情感的联系。当信任建立之后,他就会对你产生无限的依恋,一刻都不想和你分离。

这种看似平常的依恋,对于孩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家庭这个小圈子。当孩子从你身上知道你是可靠的,你的行为也是可以预测的,他最初的信任便从你这里开始形成。长大之后,他会将这种信任延伸到其他人身上,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

对日后发展的影响

E·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婴幼儿在生命的头两年里,最重要的一个心理命题是信任对不信任。这个命题如果完成,孩子会发展出对人的信任,并且在青春期和成人后都更容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命题没有完成,孩子会很难与人相处,常常缺乏对人的信任,在成长中、成年后更有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际关系。

给父母的话

繁忙的都市生活让我们太疲倦而无暇顾及身边的小生命。对于孩子,你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百般的无奈与千般的歉疚,想着等哪天空下来,再弥补这段遗憾。可是宝贝的成长已来不及等你“空下来”。与其等待,不如抓住与孩子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温柔333,孩子不孤单”是目前台湾省内推行针对都市父母的一项亲子活动。再忙的父母回家也要完成下面的“功课”:每天抚摸宝贝30秒、倾听孩子3分钟、陪伴孩子30分钟。

孩子对我们要求并不很多,给他买漂亮衣服和最新的玩具,不如每天花点时间与他在一起,让他感觉爱和温暖。

18个月~4岁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我要自己做”——解读宝宝的反抗行为

当宝贝会爬、会走、会自己自由地拿东西了,你一边欣喜他的成长,一边又觉得这个小家伙越来越难以让人理喻了。 “不要”、“不好”随时都会从他嘴里蹦出来与你作对,让你为难。

孩子这时种种的反抗行为都在向你表明,他已经进入了“成为自主者阶段”。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日渐显露,他迫不及待地在向你展现他长大的现实,急于摆脱对你的依赖。

然而,他发出的种种“我长大了”的信号你都视而不见。你对他的能力仍表示怀疑,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他,要求他。你的限制和不信任都让急于长大的他感到不满。于是你的不理解和他的性急产生了教育上的巨大矛盾,你和他之间的关系变紧张了,你的小可爱忽然间变成了“大魔头”。

对日后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时期,孩子在掌握了大量的行为技能的同时,他们也在学习怎样坚持和放弃,也就是说他们要接受“能做什幺”或“不做什幺”。这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很激烈:一方面,父母要承担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会反复用“我要”、“我不”来反抗外界的控制。如果父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反之,父母若教养过分严厉,限制过多,又会妨碍孩子自我、自主、自控能力的发展。方法上,父母的保护和惩罚不当,孩子就会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成人后容易形成胆怯、疑虑、退缩等负向性格。

给父母的话

面对宝宝老是对你说“不”其实你用不着紧张,应该恭喜你,这恰恰表明你家的宝贝长大了。宝宝的反抗是他成长中不可欠缺的重要一环。

此时的你要具备理智的忍耐精神。包括:放手让孩子自主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爱心和宽容对待孩子学习成长中所犯下的错误;对自己情绪和情感有所的控制。你的理性引导,对于宝贝来说也是一种“意志的美德”和“自主性美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