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刚刚出生,有的妈妈就担心宝宝会饿到,因此迫不及待的想要喂奶。可是,刚出生的小宝宝,没有人教,会吸奶吗?正犹豫着,就见宝宝的小嘴轻触奶头,本能的吸吮起来了!这个本能的动作,便是宝宝的“吸吮反射”。

反射反应,与生俱来

宝宝的反射反应有数十种,有的会持续一辈子,是人类自保的本能,如:“眨眼反射”让孩子能避免异物侵入眼睛;“降落伞反射”则是让孩子向前仆倒时,两手自然张开,比头先触地,以避免头部直接撞击地面。

也有一些反射行为在一岁之前陆续消失,比如:“抓握反射”,当大人把手指或物品放在宝宝手掌心时,他会自动握紧;不过,在三个月大左右,这个反射动作便会消失,孩子开始学习以自主的意志抓握物品。因此,在照顾小婴儿时,由於他的手总是握着,应留意不要让他握到如笔之类的尖、长硬物。“拥抱反射”也是在三、四个月大时便逐渐减弱的反射行为。若将宝宝仰抱在胸前,让宝宝忽然往下沈,宝宝会伸出双手,做出拥抱状,如此可帮助宝宝万一摔落时,及时抱住物体,以减少伤害。但对先天气质较敏感的孩子来说,当此反射动作出现时,若抓不到或抱不到任何物品,便可能引发更多的受惊动作。所以,建议让这样的孩子趴着睡,或将他包裹起来睡,或许能让孩子较平静。

不学而能,也不可或缺的反射动作

正如我们面对孩子的其他行为一般,“了解”总是第一要务。反射动作是孩子不学而能的,绝不代表孩子的自主能力。像“踏步反射”,只要孩子的双脚碰触平面,便会自然的两脚一前一后踏步着。有些心急的妈妈以为孩子想学走路了,便认真开始训练孩子走路,甚至镇日将孩子放进学步车内,以“练习行走”,其实孩子连身子都还坐不直呢!长时间让小宝宝直立着,徒然增加他脊椎的负担,严重者还可能造成宝宝脊椎的不当弯曲。

然而,反射动作的缺席却也代表着某方面机能未完全发展,须进一步的观察。例如,按抚婴儿的脚底时,五趾没有平张呈“巴宾斯基反射”动作,表示宝宝的肌肉组织可能不够强壮;又如拥抱反射若出现不对称的动作时,则应检查宝宝的臂神经或中枢神经是否有障碍。

了解孩子,帮助孩子

总之,平日与婴儿相处时,应用心观察孩子各项反应。亲子之间良好的互动,是帮助婴儿成长发育的成功要素,若有任何疑问,便须与医疗人员讨论,以免错过了及早疗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