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活动为形式,通过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活动课能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扩展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技能和学习能力;能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特点如下:

一、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数学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在给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带来一定难度的同时,也能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再者,活动课程应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内容时既应结合数学教材,又不应局限于大纲要求;既要注意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特别要注重挖掘活动课程自身的优势,来显示学科课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1、注重增强趣味

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选择活动内容,来充分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课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体验成功,受到激励。比如设计"一笔画"的活动内容,要求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笔画成某个图形。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自然产生试一试的欲望。通过多次的尝试,发现有的图形可以一笔画成,而有的却不能,学生急于知道蕴藏的规律和原因。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并圆满地解决问题。

2、实现学科沟通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分化,缺乏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交叉和综合这一弊端越来越突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在选择数学活动课内容时,可有意在沟通学科联系上下功夫。比如,教学了长、正方体、圆柱、圆锥后,设计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材料:土豆、桔子、水槽、尺子等,要求学生动手实验,求出土豆和桔子的体积。并要求学生思考:什么东西不能用水测法来测量体积?(石灰等)知识:石灰是水会溶解等。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初步了解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3、加强思想教育

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注意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结合有关数学知识,介绍一些数学资料、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肯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学习精神等。

二、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活动课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活动是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活动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数学活动课区别于数学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要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权利,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重视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参与活动过程的始终。可做到"三自",即自选活动内容,自选活动方式,自我表现活动成果。

另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富于想象、联想,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教师作用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排斥教师的作用。在活动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的内容、目的、特点,精心设计、因势利导、组织、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事实上,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都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适当的帮助。教师能够指导有方,是数学活动课成功的关键。

2、合理把握,因材施教

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应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行因材施教。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等具有显著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此,对同一班级、同一内容不强求一律。要采取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争取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均能够有所提高。比如,允许学生起点不同,掌握程度有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等等。

三、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目标及活动内容决定的。数学活动课以其开放的内容,较强的实践性与自主性,构成了其自身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显著差异。因此,它的活动形式、活动空间也呈现出多样性。以活动空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类:

1、校园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1)开设拓宽知识课。

是在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数学能力的条件下,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或解疑、或化难、或加深拓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设计数图形的活动课,旨在强化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有序地观察和数出这些图形的能力,并为学习组合图形打下基础。

(2)进行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既富趣味性,又可强化数学知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较好的数学活动。不但扑克、魔方、火柴可作为游戏的道具,连自己的身体器官(如手指)等也可以担任重要角色。形式主要有: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猜数学迷语、对数字对联、填数字成语、病题会诊、数学游乐园等,但要注意不要被形式所累而忽略了活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余掌握知识和技能。

(3)开展数学竞赛

可组织书面竞赛,但要注意不要一味求难求深,应以数学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安排一些技巧性较强的综合题、发展题。也可组织活动比赛如:巧算24点比赛,可以是两人或四人小组比赛,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实际操作比赛,可比赛快移火柴、几何形体制作等;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征集比赛,看同年级哪个班收集的数学问题多等等。

2、社会实践中的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课要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与形的角度与观察周围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自然、深入社会。比如,在教学了统计图表后,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所在居民楼各户半年的用水量,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并作简要分析;或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搜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等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