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射不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有价值的提问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激活幼儿的思维,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有效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提问是否有效。为此,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应深思熟虑。同样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适时和有效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对幼儿提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问题是指导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根据我从事科学教育的经验认为,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提问要注意发散性、趣味性、延伸性、层次性、概括性和探索性,才能有效地刺激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各项探索活动,不断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一、发散性提问,让幼儿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我出示了一杯热水,向幼儿提问:“哪些办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冷呢?”,幼儿的回答中有的说用勺子、筷子搅拌,有的说在热水里加冰块,有的说把热水放进冰箱里去,有的说把杯子浸在冷水里面,有的说把一块冷的石头放进杯子里……幼儿一共想出了十几种办法来。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如后来在动手验证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提出的几种办法一起用,这样能让热水冷得更快)。再如在科学活动“观察蚯蚓”中我问:“小朋友,你们见过蚯蚓吗?”“蚯蚓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一下子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蚯蚓在土里”“蚯蚓是软软的”“蚯蚓吃土”……还有的学着蚯蚓的样子在地上一伸一缩地爬着,整个活动幼儿都很感兴趣。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取了有关蚯蚓的知识,大家都很开心,甚至有意犹未尽的意思。诸如:“袋鼠喜欢吃什么?”“秋天有哪些果实?”等等,都是让幼儿按各自的生活经验讲述,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通过扩散性的提问使幼儿获得新知,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

二、趣味性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幼儿幼稚天真,对小动物倍感亲切,所以在认识动物的过程中,应向幼儿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幼儿主动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大公鸡、老母鸡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鸡有耳朵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有的说鸡有耳朵,有的说鸡没有耳朵,在“有”和“没有”的争论中,我组织幼儿去实地观察、寻找,答案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甚高。类似这样有趣的提问还有 “四脚蛇是蛇吗?” “蛇有脚吗?” “鱼要睡觉吗?” “马是怎样睡觉的?” “鸵鸟是鸟吗?” “鸵鸟会飞吗?” “小鸡生下来会走路吗?”等等,这类问题趣味性强,让孩子们一听就感兴趣,就想知道答案,进而就会去主动探索,既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玩得尽兴、学得专心。

三、延伸性提问,让幼儿积极有效地获取新知

幼儿好奇、好问、好想,我就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注意提问的设计,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在认识蜜蜂时,认识了蜜蜂有一对触角、两对翅膀、三对足后提问:“在你见过的昆虫中哪些小虫也有六条腿?”“你见过哪些动物头上也有一对触角?”让幼儿扩展想象,开阔知识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又如在认识了老虎、狮子是野兽后我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是野兽?”“你知道哪些动物也会伤害小动物和人?”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使幼儿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知识。

四、层次性提问,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逻辑性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首先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再以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如在观察蜗牛活动中,当幼儿用各种方法将蜗牛捉回来准备在自然角喂养时,我提出问题:“蜗牛吃什么呢?”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喂蜗牛,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们对蜗牛的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把幼儿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处,我又进一步提出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最后通过分组喂食实验,幼儿知道了蜗牛最喜欢吃甜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再如在认识影子的过程中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接着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物体不动,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会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个活动让幼儿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让幼儿明白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更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既扩展了幼儿的想像力,又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体验了每一步的成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五、概括性提问,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综合归纳能力

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仅要求幼儿学到科学知识,还要求幼儿能掌握科学的总结、提炼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设计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问题帮助幼儿科学经验转化为科学概念。概括水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维果茨基指出:概括发展中的每一个新阶段,都依赖于先前阶段的概括,是在先前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在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应该让幼儿学会简单的概括,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提出概括性的问题。如在组织幼儿进行有关力学方面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发现了当车轮与地面摩擦后会产生一种力量让汽车行驶;当毛巾和梳子摩擦后也会产生一种力能让头发飘起来、能吸起纸片;当司机在不同路面上行驶时,会发现光滑的路面行驶速度会快一些,而不光滑的路面好像有一股力量在阻挡车子行驶;船能在水面上航行是因为水有有一种力量让船浮在水面上……在幼儿有了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提问,如“当物体通过摩擦后产生的力,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力?”“水能让很多东西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水有什么本领呢?”“我们可以把阻碍汽车行驶的力叫什么力呢?”“推了小朋友一下,让同伴摔跤了,这种由于推的动作产生的力又可以称做什么力?”等,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借助身体的动作,帮助幼儿进行思考。这种提问有意识的让幼儿用一个比较准确的词来说明所发现的现象,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培养了幼儿的归纳能力,促进了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再如在认识了袋鼠、青蛙、兔子等会跳的小动物之后我向幼儿提问:“这些小动物为什么都有跳的本领?”让幼儿通过观察概括出:因为它们都是前腿短、后腿长,所以都会跳。这样使幼儿既认识了几种动物,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后得出的结论,又使幼儿的具体直观思维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维发展。

六、探索性提问,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都有好想象的特点,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期儿童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创造性因素,他们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到处遨游,因此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例如:在“省力的轮子”的过程中,提问:“除了汽车、自行车、小推车有轮子外,哪些东西也应装上轮子,为什么?”问题具有探索性,幼儿说了好多:“鞋子上装上轮子,我们穿上有轮子的鞋子会跑得很快” “电视机装上轮子搬起来很省力”“电冰箱装上轮子可以推来推去”“房子装上了轮子,房子可以搬来搬去,想住哪儿就把房子搬到哪儿” ……这些回答不无道理吧,在认识了几种动物后提问:“为什么青蛙的前腿短,后腿长?袋鼠呢?”这样的提问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动中操作感知,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科学教育活动中有效性的提问应旨在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过程、科学的兴趣,巧妙地把幼儿的无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移,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集中注意地去实践、探索,寻找正确的科学的答案。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性提问,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逐步走向科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