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射不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有价值的提问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激活幼儿的思维,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有效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提问是否有效。为此,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教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应深思熟虑。同样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适时和有效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对幼儿提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问题是指导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根据我从事科学教育的经验认为,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提问要注意发散性、趣味性、延伸性、层次性、概括性和探索性,才能有效地刺激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各项探索活动,不断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一、发散性提问,让幼儿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我出示了一杯热水,向幼儿提问:“哪些办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冷呢?”,幼儿的回答中有的说用勺子、筷子搅拌,有的说在热水里加冰块,有的说把热水放进冰箱里去,有的说把杯子浸在冷水里面,有的说把一块冷的石头放进杯子里……幼儿一共想出了十几种办法来。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如后来在动手验证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提出的几种办法一起用,这样能让热水冷得更快)。再如在科学活动“观察蚯蚓”中我问:“小朋友,你们见过蚯蚓吗?”“蚯蚓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一下子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蚯蚓在土里”“蚯蚓是软软的”“蚯蚓吃土”……还有的学着蚯蚓的样子在地上一伸一缩地爬着,整个活动幼儿都很感兴趣。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取了有关蚯蚓的知识,大家都很开心,甚至有意犹未尽的意思。诸如:“袋鼠喜欢吃什么?”“秋天有哪些果实?”等等,都是让幼儿按各自的生活经验讲述,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通过扩散性的提问使幼儿获得新知,更好地促进了幼儿思维想象的发展。

二、趣味性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幼儿幼稚天真,对小动物倍感亲切,所以在认识动物的过程中,应向幼儿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幼儿主动积极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有关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大公鸡、老母鸡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鸡有耳朵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有的说鸡有耳朵,有的说鸡没有耳朵,在“有”和“没有”的争论中,我组织幼儿去实地观察、寻找,答案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甚高。类似这样有趣的提问还有 “四脚蛇是蛇吗?” “蛇有脚吗?” “鱼要睡觉吗?” “马是怎样睡觉的?” “鸵鸟是鸟吗?” “鸵鸟会飞吗?” “小鸡生下来会走路吗?”等等,这类问题趣味性强,让孩子们一听就感兴趣,就想知道答案,进而就会去主动探索,既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玩得尽兴、学得专心。

下一页
阅读全文